今天是三八婦女節
祝所有的女性節日快樂!
在這個特殊的節日
不妨來關心一下女性健康問題-女性尿頻
在泌尿外科門診中,經常會碰到很多患者因尿頻前來就診,自覺尿頻已經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女性患者尤為常見,反複發作、治療效果欠佳。
尿頻是指患者主觀感覺排尿次數過于頻繁,在正常飲水及生活情況下,每日排尿次數>8次。泌尿外科範疇的尿頻是指每日總尿量正常,僅僅是排尿次數增加。正常人白天排尿 4~6 次,夜尿 0~2 次。尿頻者24小時排尿次數>8 次,夜間排尿>2次,每次尿量小于200 ml,伴有尿不盡感。可以理解為膀胱的有效容量減少因而每次排尿量少,正常女性膀胱的容量為300-400ml。尿頻主要的機制是:膀胱敏感性增高和膀胱容量降低。
據文獻報道,中老年女性尿頻患者誤診率高達 10% 左右。這與女性尿頻病因複雜,臨床上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等因素有關。為此,本文總結幾種在門診常見的引起女性尿頻的病因供大家參考:
◆解剖畸形或存在尿路病變:需要婦科或泌尿系統專科檢查,是否存在尿道外口畸形,如處女膜傘、尿道肉阜甚至尿道癌等病變。
◆泌尿生殖系統的急慢性染:如結核、細菌或真菌感染。常規泌尿系統超聲或實驗室檢查,包括尿、分泌物塗片等多可以明确診斷。很多女性的尿路感染是由于生殖系統炎症,這種情況下泌尿系統是受累器官,應該針對原發病如陰道炎等進行治療。
◆膀胱功能問題:最典型的就是膀胱過度活動症(OAB), 其實質是各種刺激使膀胱處于激惹狀态,遇到刺激就會産生難以控制的尿意, 需要立即排尿;是一種以尿急症狀為特征的症候群,合并或不合并急迫性尿失禁,常伴有尿頻。尿動力學檢查表現為逼尿肌過度活動,或其他形式的尿道 -膀胱功能障礙,實驗室檢查無明确感染證據和其他明顯的病理學改變。女性 OAB 的總體發病率随年齡增長而升高。
◆間質性膀胱炎(IC):是一個基于尿頻、尿急以及膀胱/盆腔疼痛症狀的臨床診斷。國際尿控協會更傾向于用膀胱疼痛綜合征這個表達方式。其表現為與膀胱充盈相關的恥骨上區疼痛,伴随着其它下尿路症狀,如尿頻尿急,但沒有感染或其它明顯的病變證據。因此憋尿時膀胱區疼痛加重為其重要的鑒别要點。IC 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學基礎尚不确定,目前沒有普遍有效的治療方法。常用藥物包括阿米替林、肝素、透明質酸鈉、局部麻醉藥等。手術治療為膀胱鏡檢加膀胱水擴張術,膀胱鏡檢發現膀胱内小球樣點狀出血或典型的 Hunner潰瘍為其特異性表現。
◆腺性膀胱炎:臨床可表現為反複發作的難治性的尿頻、尿急、尿痛、鏡下血尿,如并發腎積水,可出現腰酸、腰脹等不适症狀。對于抗感染治療後尿中白細胞消失,但鏡下血尿及尿頻仍持續存在的患者應考慮腺性膀胱炎的可能。其病因可能為膀胱感染、梗阻、結石等慢性刺激因素。影像學檢查可發現膀胱占位性病變,确診主要依據膀胱鏡檢加活檢。鏡檢可見乳頭狀瘤樣、濾泡樣等占位性病變,亦可無明顯異常。最常累及膀胱頸和三角區,亦可累及全膀胱黏膜或雙側末端輸尿管而引起雙腎積水。其治療包括病因治療及電灼/電切術 膀胱灌注。
◆尿道綜合征:又稱無菌性尿頻-排尿不适綜合征,是女性常見病之一。臨床表現為反複發作的尿頻、尿急、尿痛、尿道口灼熱感等尿路刺激征,并伴有恥骨及腎區疼痛,下腹墜脹等不适,且經尿道前壁觸診顯示尿道及膀胱頸有觸痛,但經尿道常規檢查及尿細菌培養常為陰性。好發于絕經期中老年女性,其病因和發病機制較為複雜,且該症病程綿長,易反複發作,常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尚缺乏特異性治療方法。有研究認為坦洛新,酒石酸托特羅定,雌激素可能對控制症狀有一定作用。
其它:
◆相當一部分女性的尿頻是由于精神因素所緻,一個典型表現就是分散注意力時不感覺尿頻,而睡前或情緒緊張時尿頻明顯。處于更年期的女性更常見,這需要進一步的行為或心理治療。
◆老年女性尿頻要注意是否同時存在排尿困難。如果合并存在排尿困難,需要進一步檢查除外有無下尿路梗阻導緻的尿潴留。
◆少數膀胱腫瘤是以尿頻為主要症狀的,由于膀胱腫瘤在膀胱間質内的發展,導緻膀胱壁僵硬、 有效容量減少,引起尿頻。老年女性要注意排查。
綜上所述,引起女性尿頻的病因複雜。作為首診醫生在診斷時一定要詳細詢問病史, 加強症狀學分析,有效借助輔助檢查手段,全面、綜合考慮女性尿頻之病因,從而提高鑒别診斷的能力減少誤診率,避免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經濟損失。
文:泌尿外科 劉磊
圖:泌尿外科 劉磊
編輯:宣傳科 李偉華
審核:宣傳科 宮浩翔
部分圖片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