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會經過口腔、胃、腸道等一系列的“處理器”,最終變成食物殘渣,形成糞便,然後排出體外。對此,很多人可能有個疑問:明明食物都是香噴噴的,為什麼便便卻是臭的?
而且有些人的大便更是“臭得要命”,自己都忍不住要捏住鼻子,甚至打開門窗也遲遲不能散去。這又是怎麼回事?那些大便不怎麼臭和大便特别臭的人,誰的腸道更健康?
一、大便為什麼有臭味?
就像食物腐爛變臭一樣,糞便的臭味也是微生物的“功勞”。
人體腸道就像一個微生物王國,含有上百種細菌之多,它們在分解食物殘渣時,會産生一些代謝産物,比如:
①分解糖類,會産生乳酸、二氧化碳、甲烷等;
②分解脂肪,會産生脂肪酸、醛、酮等;
③分解蛋白質,會産生氨、硫化氫、組胺、吲哚、糞臭素等具有難聞氣味的物質。
雖然有部分會被腸壁吸收,轉運到肝髒進行解毒,但也有些産物會随着便便排出體外,導緻大便更臭。
二、大便特别臭
可能是這3個原因
一般來說,大便并不會特别臭,而如果某段時間大便“臭得出奇”,很可能與以下3個原因相關:
1、飲食不當
◎高蛋白飲食:前面提到,腸道細菌分解蛋白質會産生氨、硫化氫、吲哚等有難聞氣味的物質。因此,瘦肉、蛋類、海鮮、豆類等高蛋白食物吃多了,就容易導緻大便特别臭。
◎含硫多的食物吃太多:像洋蔥、大蒜、蘿蔔、西蘭花、抱子甘藍等食物,含有較多的硫元素,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也會産生難聞的硫化氫。
◎有特殊氣味的食物吃太多:香煙、臭豆腐、臭桂魚、豬大腸等自帶糞臭素,榴蓮、納豆等有特殊氣味,愛吃這些食物也可能讓大便更臭。
◎對某些食物不耐受:比如部分人群小腸缺乏乳糖酶,不能很好地消化奶類中的乳糖,導緻來不及消化吸收的蛋白質進入大腸發酵,從而産生更多的臭味。
2、排便頻次較少
一般來說,便秘的人排出的便便更臭。因為糞便長時間堆積在腸道發酵,其産生的代謝産物更多,臭味也更為濃烈。
3、腸道菌群失調
正常狀态下,腸道有益菌多于有害菌,腸道環境健康,排出的大便也不會特别臭。比如新生兒腸道内99%都是有益菌,他們的便便就基本沒臭味。
一旦平衡被打破,有害菌占優勢時,一方面容易引發便秘,導緻糞便長時間停留在腸道中,增加臭味;另一方面會産生大量的糞臭素、硫化氫、吲哚等物質,導緻大便“臭得熏人”。
三、大便伴有這幾種臭味
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大便的氣味,也可能是健康的“鏡子”,預示着某些疾病的征兆。比如:
1、刺鼻酸臭味
往往是消化不良、食滞造成的,可适當食用山楂、雞内金等幫助消化。
2、惡臭味
在沒有高脂高蛋白飲食的情況下,如果大便惡臭,可能提示慢性結腸炎、胰腺疾病、直腸癌潰爛繼發感染等。
3、黑便伴有腥臭味
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且量較多,鮮紅的血液在腸道中經過氧化變成了黑色。
4、水樣便伴魚/肉腐臭味
可能是腸内有較多血液或黏液分解的表現,需考慮急性腸炎伴消化不良。
【小貼士】如果大便出現上述特殊氣味,特别是伴有腹痛、腹瀉等不适時,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四、大便出現這些情況
也可能是疾病預警
除氣味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大便的顔色、形狀等來評估健康狀況,甚至可能及時發現腸癌。
1、看形狀
正常的大便應該是濕軟香蕉狀,而若出現以下狀況,可能是疾病的預警信号。
◎羊糞球狀:多為糞便在腸道内停留過久,水分被吸收而導緻的,往往是便秘的表現。
◎稀糊狀或水樣便:多因腸蠕動亢進、水分吸收不充分所緻,可能是急性腸胃炎、食物中毒、腸易激綜合征等。
◎大便變細或有凹槽:可能提示腸道息肉或腫瘤導緻腸腔變窄,使得糞便不能順利通過,從而變細或形成凹槽。
2、看顔色
正常成人大便的顔色為淡黃至黃褐色,嬰兒為黃色或金黃色。若呈以下顔色也要警惕疾病的可能。
◎紅色大便:排除火龍果等飲食因素,紅色大便可能提示下消化道或肛門直腸部分出血,如痔瘡、肛裂、腸息肉、結腸癌等。(血液跟大便混在一起,多是結直腸問題;大便外面附着血液,多與痔瘡有關。)
◎綠色大便:因腸管蠕動過快,膽綠素在腸内尚未轉變為糞膽素所緻,多見于嬰幼兒消化不良、急性腹瀉等。但如果綠色蔬菜食用過多,也可能出現綠色大便。
◎黑色大便:如果沒有大量食用動物肝髒、血制品、黑芝麻或補充鐵劑等,黑便往往提示上消化道出血,比如胃出血、十二指腸出血等。
◎白色大便:膽結石、膽管癌、胰頭癌、肝癌等疾病導緻膽道或者胰腺梗阻,膽汁出不來,大便就會呈白色。
五、想要排出“完美便便”
3件事必須保持
1、保持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
①少吃“三高飲食”
高糖、高脂肪、高澱粉飲食,可促進有害菌大量繁殖,抑制有益菌生長,繼而打破腸道菌群平衡。如果對糖類、高脂食物特别渴求,也可能預示腸道菌群失調。
②适當多喝水、多吃膳食纖維
多喝水,能保證大便中有足夠的水分,不至于糞便太幹難以排出。建議低身體活動水平下的女性每天至少飲水1500ml,男性1700ml。
膳食纖維一方面能吸收水分、促進腸道蠕動,加速糞便排出,改善便秘;另一方面可以作為益生菌的“口糧”,能促進益生菌生長,維持腸道功能。像粗雜糧、筍幹、韭菜、金針菇、菌藻類等都富含膳食纖維,可适當多吃。
③避免久坐
久坐不動,胃腸蠕動減慢,更容易便秘。而且腸道代謝産物長時間滞留,某些有害成分就會持續刺激結腸粘膜和腸壁,增加腸炎甚至腸癌風險。
2、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
①定時排便:一般在早晨起床後和飯後2小時内更易形成便意,可以嘗試去廁所蹲一蹲,時間長了就能形成排便規律。
②盡量選擇蹲坑:蹲位時,肛腸角的角度更大,更利于糞便排出。如果家裡用的是馬桶,可以在腳下放一個矮凳。
③上廁所别帶手機:玩手機、看報紙等會延長排便時間,時間久了,易造成排便困難,甚至習慣性便秘。建議每次排便時間控制在3~5分鐘内,最好不超過10分鐘。
3、保持腸道菌群平衡
酸奶、泡菜、豆汁兒、豆豉等發酵食物,都富含益生菌,可以适當多吃,有需要的也可以選購益生菌補充劑,對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便秘、腹瀉等都有好處。
【腸道平衡方】
中日友好醫院肛腸中心的王晏美主任推薦了一個調理腸道的小方,比較适合消化不良、易腹瀉、腹脹、腹痛或便秘的人群,有需要者可以試試。
【配方】人參、黃芪、茯苓、白術、炒麥芽、焦山楂,加水煎服即可,具體用法用量需遵醫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