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時,有一批邊塞詩人,很引人矚目。他們筆下的邊塞詩,讓當今的我們看到了唐時壯闊的邊塞風光和别樣的軍旅生活。
王昌齡曰:“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铿锵的誓言。
高适曰:“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這是深沉的傷感。
王之渙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是士兵的思念。
岑參與以上的三位詩人合稱“唐代邊塞四大詩人”。他是寫邊塞詩的曠世奇才,兩次出塞深入西北邊陲,成為他一生中的壯舉。
01
岑參天資聰穎,他出身于一個官僚貴族的家庭,但父親早逝,家道衰落,生活日趨困頓。
二十歲他北上長安,獻書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
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及第,但官品極低,位卑職微,也沒有大的晉升出路。
他所處的時代恰逢朝廷大力封賞在邊地立功的将領,以守邊獲得封爵賞賜,這給當時不甘平庸的文人提供了一條升官加爵的捷徑。
岑參有着積極強烈的入世精神,對于仕途失意的他來說,這種選擇也是一種不錯的出路。他産生了從軍邊塞,建功立業,重振家業的雄心壯志。
他要與那種封建傳統上升路徑作抗争,想以實際行動證實自己是銳意進取的人,而非不求上進,渾噩度日之流。
岑參選擇了邊塞,一生與邊塞有了不解之緣。
他渡渭水,過河西走廊,出玉門關,踏敦煌,越天山,隻為塞上那一輪噴薄而出的朝陽。
他一路向西,然而無論出走多遠,他所念的人,還在長安,長安自始至終都是他心底的一抹守望。
02
天寶八載(公元749年),岑參第一次出塞,他去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
在上任途中,他作了一首動人心弦的詩,那便是《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詩人在途中不知走了多少天了,這一天,他在路上巧遇入京使,還是熟悉的人,頓時喜出望外。
要知道在交通和通訊依然不發達的唐代,人們的聯系和見面是多麼地彌足珍貴。
兩人都在途中匆匆趕路,還沒下馬,就互叙起近況。
岑參心中又喜又悲,喜的是他想借此良機,拜托老熟人捎一封平安信回家裡,可倉促中缺少紙和筆,能帶口信也不錯吧。
悲的是老友東歸長安了,而自己則西去千裡,遙想前途,不知何時才是歸期,禁不止淚潸然,衣袖将眼淚都揩不幹。
03
天寶十三載,岑參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那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寫于此時: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将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北風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飄降大雪。
岑參早晨掀開帳門,忽然發現,好似一夜之間吹來了春風,千樹萬樹都挂滿了雪花,如梨花般盛放。
如此奇麗雪景被岑參妙手偶成,讓“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下子驚豔了千年。
伴着落雪的奇寒,帳中擺酒開始為回京人送行,還有琵琶羌笛胡琴來助興。
餞别的宴會有多熱鬧,分别時就有多傷感。終于還是到了傍晚時分,要送友人踏上歸途了。
臨行時茫茫白雪布滿山野,揮手告别,目送回京人遠去,沒多久他就消失在眼簾,隻剩雪地上留下的馬蹄印迹。
友人回京了,自己回京還是遙遙無期的事,岑參心裡落滿了惆怅。
04
兩次邊塞生涯,岑參西去千裡,他騎着馬丈量過西部邊區的很多熱土。
岑參前後在西北邊疆生活了六年,他對戎馬倥偬的征戰生活,冷寂荒涼的塞外風光,都有深刻的體會。
一路上,他渡黃河,翻越烏鞘嶺,沿河西走廊,出玉門關;他過蘭州,經武威、宿祁連,過酒泉……
每一個所到之處,每一種深刻場景,都給他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
《過酒泉憶杜陵别業》:“昨夜宿祁連,今朝過酒泉。黃沙西際海,白草北連天。”表達了他身處異地的孤獨情感。
《戲問花門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道傍榆莢巧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他以動人的詩意傳達他對涼州早春的喜愛。
《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寫出了将士們英勇果敢,轉戰沙場雪海的壯烈場面。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将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描繪了将士們在風雪中緊張的急行軍。
岑參還有表達濃烈鄉思的作品,比如《早發焉耆懷終南别業》中的“曉笛引鄉淚,秋冰鳴馬蹄”,還有《宿鐵關西館》中的“那知故園月,也到鐵關西”。
邊塞磨砺了岑參,岑參也成就了邊塞。他的人生旅途就是一部“一路向西”的經典傳奇。
作者:彎彎,一枚愛詩詞愛寫字的90後,記下,隻為心中所愛的那份豐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