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貴陽4月8日電題:“陀螺王”和大山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齊健
瑤山,曾是貴州最貧窮落後的“三山”之一,“九山半水半分田”,不通公路,水源不足,土地貧瘠……
謝友明就出生在這個地方。如今,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瑤山瑤族群衆奮力走出世代貧困籠罩的大山,與兄弟民族一起過上小康生活。
謝友明(左)跟徒弟在趕制陀螺(4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齊健 攝
今年46歲的謝友明是瑤山家喻戶曉的“陀螺王”。在瑤山陀螺加工廠,謝友明跟徒弟正在趕制一批準備發往江蘇的陀螺。“之前我出去參加陀螺比賽認識了很多教練,現在不少外省的大學、體育局都在我們這裡訂貨。”謝友明說。
打陀螺,貴州瑤族同胞由傳承千年的狩獵本領演化而來的一種傳統體育運動愛好,如今不僅幫助他們在全國陀螺比賽中摘金奪牌,還在瑤鄉形成了陀螺加工和民族特色手工藝品銷售産業。開發瑤鄉文化,深化旅遊扶貧,民族地區的文化資源優勢正加快轉變為旅遊資源和經濟優勢。
從1995年第一次參加陀螺比賽,到2007年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代表貴州隊參賽奪冠,再到2013年組建瑤山白褲瑤陀螺協會,2016年随中國代表團出訪意大利多卡蒂國際傳統街頭遊戲藝術節,謝友明不斷擴大瑤山陀螺的影響力。
瑤山民族小學的學生在練習競技陀螺(4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齊健 攝
20多年前,謝友明跟大多數瑤山人一樣還住在跟外界鮮有接觸的大山裡。2002年,30戶瑤山瑤族群衆每戶自籌1000元、政府補助9000元,搬進了傳統幹欄式新家,組建民族文化表演隊,嘗試着發展旅遊,這其中就有謝友明一家人。
“走出大山改變了我的命運。通過扶貧、搬遷,越來越多瑤山人走出大山,融入外面的世界,瑤山貧窮落後的命運正在被改寫。”謝友明說。
為了徹底改變貧困村民的生存環境、斬斷“窮根”,自1955年部分村民走出深山、搬到移民新村開始,瑤山人經曆了七次搬遷,其中,2017年至2019年的這次搬遷是瑤山搬遷史上力度最大的。政府總投入6000餘萬元,安排居住在深山裡的最後246戶1045名瑤族同胞當中的206戶住進縣城的興旺社區,40戶安置在小七孔景區門口的夢柳小鎮。
謝友明(中)在給瑤山民族小學的學生表演花式陀螺(4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齊健 攝
如今,瑤山人迎來新發展期,以“五變”為抓手,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村落變景區,瑤山古寨4A級景區、懂蒙民族村寨給遊客揭開這個古老民族的神秘面紗;技藝變技能,通過開展猴鼓舞、陀螺、瑤繡、粘膏染等非遺文化培訓讓人們緻富有“術”;民房變客棧,農民自己當老闆;群衆變演員,參加瑤族文化表演隊,還原農家生活場景;産品變商品,大山溝溝裡的土特産、手工藝品變成被遊客追捧的暢銷貨。
除了發展陀螺生産加工、組織表演,瑤山白褲瑤陀螺協會先後培養幾百名陀螺愛好者,其中20多人參加省級比賽獲獎,上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冠軍陸東衡就是謝友明在學校裡帶的徒弟。
看到瑤山發展旅遊的契機,謝友明打算把老房子進一步改造,建一座陀螺傳習館。謝友明說,他曾經是個地地道道的大山裡的農民,沒想到依靠打陀螺的技藝能走出大山,但大山是他的根,後來盡管縣裡調他去民族宗教事務局上班,他還是選擇回到養育他的瑤鄉,回歸他熱愛的陀螺事業。
謝友明(右一)在指導瑤山民族小學的學生練習競技陀螺(4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齊健 攝
“這兩年受疫情影響,遊客少一些,表演和旅遊商品銷售都受到影響,不過我們趁着空閑不斷改進陀螺生産工藝,還開發了幾款新産品,希望等明年貴南高鐵開通後,瑤山會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謝友明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