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百家争鳴”的時代,也是中國思想史上最燦爛的時代。這個時代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一直是人們思考的最重大的課題。
西周末年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動,也引起了文化上的巨大變動,最顯著的現象是官學衰敗,私學興起,最終形成了百家争鳴的繁榮景象。
西周時代的學術、文化、教育等活動,與宗教和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祝、宗、蔔、史等官員掌管着宗廟祭祀、記言記事等有關的文書管理的事宜。思想文化活動就是從這些事務中産生的。那時,平民中間是沒有文化活動與事務的。
東周時,以周天子為代表的世襲統治貴族沒落,地位下降,與文化與技術相關官員得不到奉養,失官後紛紛流入民間。他們在民間以自己的文化知識和技術求生,客觀上起到了知識和文化傳播的作用。這是平民階層接觸文化知識的開始。
另一方面,周室衰微,各諸侯國要求内部的社會安定、國富民強,外部則圖生存、争霸權,甚或統一天下。所以面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的雜問題,急需各類人才和思想來應對。而對于初步接觸到文化知識平民學者而言,都想利用自己所學實現拯救亂世、治平天下的理想。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東周時期湧現出一大批博學的學者、政治家、思想家,如晉國叔向、齊國晏嬰、鄭國子産、宋國向戌、魯國孔丘等,逐漸向形成系統的私學方向上發展。及至戰國便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氣象了。
《漢書·藝文志》中概括這一過程時說:“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峰出并作,各行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
私學以匡求時弊為目标,重點讨論社會政治問題,形成了一個個不同學術流派。漢代司馬談在《論六家之要旨》中将這些學術流派分為六家,分别是“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漢書·藝文志》則将先秦的不同學術流派分為儒、道、陰陽、法、名、縱橫、雜、農、小說十家。又以為小說家僅是“街談巷語、道聽途說之所造”,所以隻重其餘九家。
諸子之學,最顯著的特征是都以道德政治學說為主,雖偶爾會有形上哲學問題的思考,但也都是為治國平天下的主旨服務。諸子之學各有自己獨立的立場,也代表着不同的階級利益,學術思想上的鬥争也反映着不同階級之間尖銳的鬥争。
人類的文明史,從根本是階級鬥争的曆史,哲學史與思想史上鬥争最終是人類的社會活動尤其是階級鬥争在理論上的反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