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十二銅人的下落

十二銅人的下落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1 23:54:11

十二銅人的下落(千古之謎銅人原)1

在西安市灞橋區灞橋街道辦事處東北方向,有一片東西長7公裡、南北寬5公裡的土原,叫“銅人原”。據說該原的得名源于秦代所鑄的十二個“金人(銅人)”。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收繳天下兵器,聚于國都鹹陽,銷毀鑄成鐘鼎,并鑄“金人十二,重各萬石,置宮廷中。”“金人”又稱“金狄”,實際上是銅人,銅鑄之人。秦始皇這樣做的目的在于銷毀兵器,防止人民造反,鞏固統治地位。至于鑄“金人十二”,大概是因為曾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見于臨洮”,始皇以為“瑞兆”,故“作金人十二以像之”(《漢書·五行志》)。可是秦政權并未像秦始皇所企及的“傳之萬世”,僅存了十五年就滅亡了,十二金人從此開始了多災多難的厄運。據《關中記》和《三輔舊事》載,漢武帝時,金人列于甘泉宮(今淳化縣西北),後被移至長安,置于長樂宮前。東漢張衡《西京賦》雲:“高一有阙,列坐金狄。”金人碩大沉重并排列坐,想必氣派非凡。至東漢末,董卓專權,挾持漢獻帝西遷長安,經濟凋敝,财政匮乏,他便打起金人的主意,将其中十個“椎破鑄為小錢”。董卓本希望此舉能使東漢經濟起死回生,未料适得其反,“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貨不行”(《三國志·董卓傳》)。

十二金人還剩兩個。據《關中記》載:“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徙青門裡。”當時其尚在長安,隻是挪了地方。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為了給魏都洛陽增添光彩,下令将其移往洛陽。可銅人實在太重,“銅人重,不可緻,留于霸城(今灞橋街辦東北)”(《資治通鑒·魏記》)。這一留便是一百多年,銅人原由此得名。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石虎在邺城,邺城後歸前燕。公元370年,以長安為國都的前秦苻堅政權攻陷邺城,滅前燕。不久,苻堅命将二金人“徙入長安而銷之”(《關中記》)。至此,經曆近六個世紀的秦代“金人”徹底消失了,隻有銅人原這個名字流傳下來,至今沿用。

十二銅人的下落(千古之謎銅人原)2

關于銅人原,在灞橋區民間還流傳着這樣一段故事。說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劃天下為三十六郡。他認為從此以後,天下太平,可以放馬南山,不會在動刀戈打仗了。就怕老百姓起來造反。秦始皇腦子一動,辦法來了,下了一道命令,把民間的兵器都收起來,連老百姓切菜的菜刀也不放過的,每十戶隻給你留一把。這些兵器都聚集在鹹陽,溶化後鑄造成十二尊銅人,每尊有一千石麥子那樣重,立于宮門之外,好不威風。

到了漢朝,董卓因國庫虧空,便出了一個主意,把十二尊銅人中的十尊化成銅水,鑄成銅币。幾年後,國庫又空了。董卓想,幹脆把這兩尊銅人也鑄了吧。可是還沒動手,老百姓就知道了。大家都恨董卓,恨他不光誤國誤民,坑害百姓,連兩尊銅人也不放過。于是老百姓就在心裡謀算,若能把這兩尊銅人移到别處去,那該多好啊!但眼睜睜看到銅人這麼大,這麼重,又有衛士日夜把守,就是有天大的本領,也奈何不得呀!

十二銅人的下落(千古之謎銅人原)3

說來也怪,就在董卓要熔煉銅人的前一天夜裡,突然,狂風大作,宮廷裡起了大火。守衛銅人的士兵忙着救火去了。幾十個百姓趁機拉來一輛大車,想把銅人搬走。那輛車剛靠近銅人,銅人“忽啦”一下就上了車。車輪就“嘩啦嘩啦”的向前滾去。黑天黑地的,誰也不知車向什麼方向滾。老百姓就扶着車幫隻管跟在後面走。等救火回來的士兵發現不見了銅人,一個個像吓掉了魂,便急急忙忙去禀告董卓。董卓聽後,火冒三丈,吼到:“那麼重的銅人,一千個人也休想擡得動,怎能在眨眼個功夫就不見了,簡直是說夢話!”守衛的士兵讓董卓親眼去看一看,董卓去一看,果然不見銅人了。就打罵着士兵讓士兵分頭各處去找。那夥士兵不敢怠慢,哭喪着臉去找銅人。找來找去,發現銅人立在灞河西岸一個叫鳳凰嘴的地方。幾個士兵見了,都想領個重獎,“轟”地一下都撲在銅人身上。結果,你撲着我,我撲着他,銅人卻無影無蹤。再找,就怎麼也找不見了,隻好灰溜溜的回去報告董卓。

據說,在那幾個士兵哄搶銅人時,銅人一怒之下縮到了地下,從地下過了灞河,朝北邊去了,端端正正地站立在洪慶北邊、新築東邊的一個高原上。因此,人們才稱那原為銅人原。

到了明代,朝廷又有人想将那兩尊銅人化為兵器,等到來人搬同仁時,銅人又鑽到了地下,一直到今天,那銅人也不知道又躲到什麼地方了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