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
01/《活着》
閱讀交流:
在活動的開始,志願者與營員們圍繞“為什麼要讀書”、“要讀什麼書”以及“該怎麼讀”三個問題展開讨論,借此初步讓營員們建立正确的閱讀認知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随後志願者介紹了《活着》的作者餘華,和同學們一起去洞察他在“段子手”背後的多重身份,并對該部作品的主要情節以及相關的曆史背景進行整體介紹。
在具體的文本解讀層面,志願者的講解依據文本但又超越文本,以小專題的形式拓展,通過研讨交流等多種形式豐富同學們對于作品的鑒賞視角,同時又從作品中借鑒作文的寫作手法,将閱讀和學習結合起來。
志願者感受:
吳韓林:
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中曾說“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我想餘華的《活着》正是這樣一部作品。盡管讀了很多遍,但每次翻開它,總會有新的發現,看到那些在故事叙述背後令我驚喜的東西。這一次和小朋友們一起閱讀,又是以不一樣的視角去重新打開它——小說之于影視文學的對比,專題的拓展,寫作的借鑒……期待小朋友們能從這本書中獲得力量,也期待自己在後續的交流活動中産生新的認知,在面對如何“活着”抑或是如何“存在”的發問時作出屬于我們的回答。
營員感受:
李雨苗:
在這次的交流中,我們縱觀餘華不一樣的人生變化,發現《活着》——這本壓抑灰色調的小說,其作者的性格竟還算風趣幽默。
讓我出乎意料的是,獲得不少文學獎的餘華以前是一位牙科醫生。他以精緻見長,作品大多叙寫真實和艱苦,純淨細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語言秩序。
我們還觀看了有關《活着》的電影視頻。死亡和活着本來就是相對的。我們沒經曆過死亡,自然不會懂得活着的真谛。但我想這本書在一個凄慘的故事背後,正有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既然活着,那就好好活着吧。
鐘擺來回擺蕩,
旅程永遠循環。
——《月亮與六便士》
02/《月亮與六便士》
閱讀交流:
在第一次交流中,《月亮與六便士》小組的志願者用豐富的形式讓營員們初步認識了這本書籍,走進了這個寓意深刻的故事。
志願者首先用視頻吸引了營員們的注意,同時也通過這種輕松有趣的方式讓營員對本書形成初步認識,為接下來的講解做好鋪墊。
接着志願者向營員們簡單介紹了作者毛姆、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以及主人公原型——梵高,為營員們的後續閱讀提供充足的背景知識。
志願者引導營員們對書中的重點段落進行了賞析,通過提問一些簡單的問題,讓營員能夠主觀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同時這種亦師亦友的關系使營員更主動地參與交流,鍛煉了營員的思考、表達能力。
志願者感受:
潘欣芃:
小朋友十分積極配合,作為主講人的我,也感受到了營員們對閱讀的熱情。第一次交流中,我帶領營員們了解了文章的作者,文章的創作背景以及主人翁的原型。在文章的細節方面,我們帶領同學們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們小組的六位志願者成員在課後也分别和自己對接的營員一起研讀文章,掃清閱讀障礙。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對初中的同學們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希望可以能夠帶同學們讀懂、讀透這本書,領悟人生的大道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