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加德熱拉·哈布力服役期間在遼甯艦上觀察海面情況。 汪良偉攝 圖②:趙彬宇在礦山項目施工現場。 朱曉寒攝 圖③:劉德果在調研野生中藥材生長情況。 黃連娣攝 圖④:蘇正民(左)在走訪學生家庭。 吉爾日聰攝
6月8日,在四川考察時就高校畢業生就業強調:“幸福生活是靠勞動創造的,大家要保持平實之心,客觀看待個人條件和社會需求,從實際出發選擇職業和工作崗位,熱愛勞動,腳踏實地,在實踐中一步步成長起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優秀青年學子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他們有的深入基層、紮根一線,有的學以緻用、創新創業,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精彩人生。本期教育版,讓我們走近幾名高校畢業生,聽聽他們的人生選擇與青春故事。
——編 者
昌吉學院畢業生加德熱拉·哈布力
退伍不褪色,用青春奉獻家鄉
本報記者 丁雅誦
“站在人生的路口,我希望自己仍然像一名軍人一樣,勇于擔當、甘于奉獻。”昌吉學院經濟管理系畢業生加德熱拉·哈布力,曾有過5年的軍旅生活,“退伍不褪色”是她心中堅定的信念。
加德熱拉的家鄉在新疆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距離中哈邊境線不遠。“每次走過邊防哨所,我的家人總會注目許久,眼裡充滿敬意。”加德熱拉說,“穿上軍裝,從小就是我心中的夢想。”
大一時,看到征兵信息,加德熱拉立即填寫了申請。經過層層選拔,她跨越3500多公裡,從西北邊疆來到蔚藍大海,成為海軍遼甯艦某部門操舵兵。5公裡晨跑、百米遊泳……每次訓練,加德熱拉都咬牙堅持,努力做到最好。“能在大海裡開航母,是我終生難忘的經曆,一切付出都值得。”加德熱拉說。
服役期間,加德熱拉鄭重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她寫道:“我來自祖國西部邊陲,是中國共産黨讓我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有機會成為一名軍人。這份恩情我銘記在心,我希望自己能加入這個光榮的組織,聽黨話、感黨恩、堅定不移跟黨走。”
2020年底,加德熱拉結束5年的軍旅生涯,回到學校繼續學業。她為同學們舉辦80餘場專題報告會,弘揚愛國精神,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确價值觀;她來到阿勒泰地區的景點拍攝文旅宣傳視頻,振興當地旅遊事業;她投身防疫一線,發放物資、測量體溫……“能發揮自己所長,為家鄉、為身邊的人做些事,我感到很自豪。”加德熱拉說。
今年,加德熱拉畢業了,她選擇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把青春奉獻給家鄉。
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一直是加德熱拉努力的方向。在一次政治學習中,她被投身脫貧攻堅一線的時代楷模黃文秀的優秀事迹深深打動,用青春奉獻家鄉熱土的信念便在她心中紮了根。
加德熱拉說:“既然選擇成為大學生村官,我就要肩負使命,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為鄉村振興作貢獻。”
中國礦業大學畢業生趙彬宇
投身礦山,為能源事業出一份力
本報記者 闫伊喬
“從走進學校的第一天起,我就無比期待畢業後能為祖國的能源事業出一份力。”中國礦業大學碩士畢業生趙彬宇即将登上列車,前往内蒙古霍林河南露天礦,為高寒地區綠色礦山建設貢獻力量。
趙彬宇在礦山腳下長大,對他來說,到礦山一線工作,是夢想,也是傳承。“我的祖輩是國家最早的一批煤炭工人,我從小聽着礦場車間故事長大。”趙彬宇深知煤炭保供的重要意義。
在就讀碩士研究生的3年時間裡,趙彬宇多次前往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礦山現場調研,協助導師完成項目。在位于内蒙古的伊敏露天礦,面對礦山道路揚塵多、雨季道路泥濘,易造成安全隐患的問題,作為項目負責人,趙彬宇一邊在實驗室裡搞科研,探索抑塵的材料與方法,一邊與企業和工人多次溝通對接,傾聽反饋意見。抱着“在幹中學,在學中幹”的态度,趙彬宇不斷在生産一線磨練自己、提高自己。
去年暑假,趙彬宇帶領本科生赴新疆天池能源南露天煤礦進行社會實踐。在實踐中,他了解到,一些本科生缺乏去一線調研的機會,對煤礦的整體認知與體驗不足。于是,在畢業生座談會上,他提出建議,希望學校在本科階段就能為學生提供調研機會,“經驗的積累,有助于同學們更全面地了解這個行業,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在老師和同學眼中,趙彬宇不僅是學弟學妹們的好榜樣,也是熱心負責的好班長。在就業的重要階段,他積極與每位同學溝通,有針對性地提出就業建議,并及時發送相關就業信息,努力幫助大家找到心儀的工作。
“比起祖輩們戰嚴寒、鬥黃沙、搏風雪開礦的艱難環境,我們這一代已經幸福太多。”當記者問到趙彬宇是否後悔放棄東部沿海城市的就業機會、選擇條件相對艱苦的露天煤礦時,他堅定地說:“無愧于時代、無愧于青春,我會書寫屬于自己的華彩篇章。下一步,如何将現代信息、控制技術與采礦技術相融合,才是我真正面臨的挑戰,但我毫不畏懼、充滿鬥志。”
湖南中醫藥大學畢業生劉德果
種植中藥材,創業夢想生根發芽
本報記者 吳 月
“我正在高鐵上,明天要與一家企業讨論藥材種植合作。”6月底,畢業典禮召開前幾天,湖南中醫藥大學博士畢業生劉德果仍奔波在路上。參加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拓展種植基地……讓他心心念念的,是“中藥鳥巢”創業項目。
湖南平江縣,幕阜山區的黃精種植基地中,在立柱式氣霧栽培等技術的應用下,一株株黃精茁壯生長。自2015年提出“中藥鳥巢”設想以來,劉德果的創業夢想日漸清晰,并變為現實。
“讓中醫藥得到傳承創新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緻富,離不開科技的力量。”劉德果說,自己在農村長大,深知農民種植中藥材的艱辛。作為學習中醫的研究生,他希望改進種植技術,生産更加優質、安全的中藥材。
在學校藥用植物園開展黃精種植研究,在實驗室研發适用不同生長周期的培養液……劉德果帶領團隊成員發揮專業特長,反複鑽研,開發了“中藥鳥巢”生态生産系統。“立柱式氣霧栽培可以提高黃精的産量和品質;‘鳥巢’外層是太陽能光伏扇葉,有利于節能減排;通過智能控制系統,藥農可以方便地控制溫度、濕度等。”他自信地介紹。
将技術從校園“移栽”到田間地頭,并不容易。“當初如果沒有學校支持,我可能堅持不下來。”劉德果說,“指導老師們幫我對接了校外的專家教授,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學院也積極指導、鼓勵我們參加創業賽事,對我們幫助很大。”
目前,團隊聯合多所高校科研力量,與公司開展合作,生産出黃精茶等産品。“最開心的是看到藥農們的笑臉!”劉德果說,團隊已幫助200多戶藥農改進種植技術,有的農戶年增收上萬元。
“作為一名博士畢業生,我希望用自己的所學造福百姓。”關于未來,劉德果還有更多設想:打造生态中藥景觀旅遊,開展中醫藥文化傳播,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和中醫藥發展。“一步一步來!”創業的經曆讓劉德果懂得了腳踏實地的道理,他告訴記者,“希望我們今天的努力,在未來能夠開花結果。”
中南财經政法大學畢業生蘇正民
返鄉支教,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本報記者 丁雅誦
“我要繼續努力學習,帶着知識回到大山,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我願意紮根基層,永遠做這片黃土地上最忠誠的兒子,默默耕耘一生,回報黨和國家。”在畢業論文的緻謝中,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民商法專業本科畢業生蘇正民訴說着内心最真實的想法。
蘇正民的家鄉位于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喜德縣沙馬拉達鄉火把村。15歲那年,家庭變故曾令他面臨辍學風險。“是黨和政府的關懷、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把我從困境中拉了出來。”蘇正民回憶道。此後,他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并考入重點大學。
走出大山,看到世界的精彩,蘇正民愈發理解扶貧必扶智的意義。為幫助涼山的貧困學子順利求學,大二時,他與幾個同學一起發起“涼山阿依助學計劃”。蘇正民說:“隻要一人每天節約1塊錢,3個人攢一年,就能讓一名涼山貧困學子有學上。從2019年到現在,有200多人加入我們,66名貧困學生得到資助。”
今年,蘇正民本科畢業,他選擇先回涼山支教一年,再繼續讀研。“這幾年,國家對貧困地區投入很大,有書讀不再是難題。但如何轉變山裡孩子的觀念,讓他們愛讀書、會讀書,這是我接下來想做的事。”蘇正民眼下有一個目标——為涼山的孩子們建立鄉村書屋。“目前我們在西昌已經建起一座公益書屋,那裡有很多搬遷戶子女、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不少家庭缺乏閱讀、學習的環境。有了公益書屋,孩子們就可以在周末、寒暑假來這裡讀書、自習。”蘇正民說。
蘇正民的網名叫做“涼山野玫瑰”,他解釋道:“在我的家鄉,山上有很多索瑪花,我們都叫它高山玫瑰,即便在最艱苦的地方,它們依然能夠盛放。我希望自己像索瑪花一樣,在大涼山裡燦爛綻放。”談起未來的打算,蘇正民很堅定:“我會回到家鄉,從事有意義的工作、投身有意義的事業,為家鄉更加美好、為鄉親們更加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
版式設計:張芳曼《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03日 05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