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鄭闆橋王安石簡介資料

鄭闆橋王安石簡介資料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1:48:18

鄭闆橋王安石簡介資料?“文闱數戰奪先鋒,變化須知自古同霹靂一聲從地起,到頭身是白雲翁”這首《登第後》,是皇祐五年(1053年)狀元鄭獬,殿試奪魁後所作詩中後兩句的意思很明白,金榜題名、獨占鳌頭,不啻于青雲直上、一步登天,這個沒啥深意但是鄭獬在詩中,也說出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變化”寫文章要想高人一籌,必須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别出新意、講求變化,不能千篇一律、墨守成規,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鄭闆橋王安石簡介資料?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鄭闆橋王安石簡介資料(鄭獬是正直好官)1

鄭闆橋王安石簡介資料

“文闱數戰奪先鋒,變化須知自古同。霹靂一聲從地起,到頭身是白雲翁。”這首《登第後》,是皇祐五年(1053年)狀元鄭獬,殿試奪魁後所作。詩中後兩句的意思很明白,金榜題名、獨占鳌頭,不啻于青雲直上、一步登天,這個沒啥深意。但是鄭獬在詩中,也說出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變化”。寫文章要想高人一籌,必須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别出新意、講求變化,不能千篇一律、墨守成規。

鄭獬,乃江西甯都人氏。從鄭獬的祖父那一輩開始,前往湖北安陸經商做買賣,此後他們一家便在那裡定居了。鄭獬自小勤奮好學,年紀不大就寫得一手好詩詞文章。以年少有才而知名的他,自己也有極強的自信心。比方說,當他在國立學校讀書(國子監生)的時候,就常對同學們說,“李廣事業,自謂無雙;杜牧文章,止得第五”,把二人作為自己的榜樣和追趕的目标。人生在世,要想有所成就,為自己确立一個恰當的榜樣和目标,是很有必要的。

宋仁宗對本科考試十分重視,在正式發榜之前,他專門上香祈禱神靈保佑,希望本科能選拔出一位忠孝雙全、為國分憂的狀元郎。作為本科狀元得主,鄭獬在知道皇帝對新科狀元寄予如此厚望之後,不免感到重任在肩,有些誠惶誠恐起來。所以,他在跪謝皇恩之時,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向提攜賞識自己的皇帝表白道:“作為一介書生,如何才能不辜負皇上的這番厚愛和期望?唯有夙夜在公,盡忠報國。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士為知己者死,這是古代正統知識分子的共同價值觀。

鄭獬三十一歲中狀元,五十歲去世,共為政府工作了十九年。正像他自己在中狀元時發下的誓言那樣,鄭獬在工作中勤奮敬業,恪盡職守,關愛民衆,所作所為頗受朝野稱道。然而,鄭獬為政府工作的這段時間,主要是王安石主政時期。由于跟王安石政見不合,鄭獬的仕途經曆頗為坎坷,屢遭王安石排擠打壓。王安石是個有思想、有追求、有作為的官員,這一點無可置疑。但在性格胸懷等方面,王安石有時卻真是讓人不敢恭維。如果王安石能包容他人,懂得适當妥協退讓,那麼他的那些改革舉措,也許就未必會失敗得那麼徹底。官員的人格魅力,對于他的施政措施能否順利推行,作用非同小可。

比方說,鄭獬曾被委以翰林學士,主持開封府日常工作(權知開封府)這樣的重任。如果不出意外,有這樣任職經曆的官員,上升空間十分巨大,位極人臣也未可知。在任此職期間,轄區發生了一起刑事案子。一個開封市民夥同其老婆,謀殺了一個婦女。在審判這起案子時,鄭獬認為王安石主持制定的新刑法不夠完善,不肯按新規定進行判決,因而惹惱了王安石。于是,鄭獬便被貶官安排到杭州任知州,後來又調任青州知州。

應該說,鄭獬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也是有欠妥之處的。作為一個官員,對上級出台的政策規定,特别是法律規定,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保留,并按規定程序向上級反映自己的意見建議。在上級沒有做出改變之前,在工作中必須無條件地予以貫徹執行,不能講價錢、提條件。但王安石在對鄭獬的處理上,手段也過分狠辣了一些。

在青州任職期間,鄭獬對政府向民衆“散青苗”的做法十分不滿。他對手下說,“這個辦法弊端太多了,我實在不忍心挖這樣的大坑讓民衆往裡跳。”因而,便下令停止實施“散青苗”。所謂“散青苗”,源自王安石的改革措施“青苗法”。“青苗法”規定,從事農業生産的農戶,在每年夏秋兩收前,可以到當地官府借貸現錢或糧谷等實物,以補助耕作。貸款數額依各戶資産分五等,一等戶每次可借十五貫,末等戶一貫。看上去,這是一項政府的利民政策。但問題是,政府發放這筆款子,并不是無息貸款,而是有利息的,并且還很高——當年借款随春秋兩稅歸還,每期取息二分,實際有重達三四分的。

這就有問題了。這麼高的利率,窮困家庭貸不起,有還貸能力的家庭又不願意貸,這是其一。其二,那些腦袋瓜子活絡的地方官員,很快就從這項政策當中發現了生财的門道:對那些有能力還貸的家庭,你不想貸款也要強迫你貸,而且随意提高貸款利息,在為政府機構斂财的同時,也順便充實一下自己的腰包。于是,“青苗法”在民間就有了一種别稱——“散青苗”。再加上有的官吏為了邀功,額外還有名目繁多的勒索,百姓苦不堪言。就這樣,這項本意是為了抑制兼并、救濟困難農戶的富民政策,異化成了政府輾轉發放高利貸,收取民衆高額利息的苛政。由此可見,抓工作搞改革,隻有好的主觀願望是遠遠不夠的。

鄭獬正是看到了“青苗法”的這個弊端,才不願幹這坑農害農的缺德事。這說明,他是一個不唯上、隻唯實,有良心、有擔當的官員。然而,王安石不這麼看。他對鄭獬抵觸自己的新政大光其火,再次将其斷崖式降職,打發他做了一個無足輕重的閑散小官(提舉鴻慶宮)。這種官職,在宋代屬于“散官”,隻領底薪啥事都不管。

鄭獬為官清廉,家無餘财,被降級後收入又很低,為官晚期日子過得十分清苦。以至于他去世後,家人無錢為他辦喪事,将其棺材暫存在一個寺廟裡,一放就是十幾年。後來有個姓周的地方官實在看不下去,專門向上級申請了一筆款子,方才使他入土為安。

雖然如今知道鄭獬的人,已經不是太多。但在當時,他卻是個有一定知名度的詩人,詩寫得很不錯,存世作品不少。比如這首題為《田家》的七絕,就很為人所稱道,如今還時常被中考等選做古文閱讀試題:“田家汩汩流水渾,一樹高花明遠村。雲意不知殘照好,卻将微雨送黃昏。”

鄭獬的《田家》,勾畫出了一幅安甯祥和、清新隽永的鄉村美景。“一樹高花明遠村”,亦不失為上佳名句。其中的“明”字用得很傳神,生動地寫出了眼前一亮、滿目生輝的豁然開朗感。雖說“雲意不知殘照好”,但是黃昏時分濛濛細雨中的滿樹繁花,不是也很有詩意麼?有人居然把“卻将微雨送黃昏”一句,節外生枝地解讀為作者将落花比喻為微雨,實在是想多了。

每當讀到“一樹高花明遠村”這句詩,總會令我回憶起兒時故鄉的情景。院子旁邊的那棵大梧桐樹,花開之際可以染紅整條胡同。水井附近的那棵老槐樹,濃郁花香可以熏香半個村莊。如今的故鄉,富是富了,但是已難覓古木大樹之蹤影。這不免讓我很是糾結,沒有了參天大樹、花紅葉綠的鄉村,還是鄉村麼?

壹點号谷荻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