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舟山日報-舟山網
葛海濤(右)與工人在修理窨井。通訊員 黃玲君 攝
每個工作日的早晨8時許,葛海濤就會出現在岑港司前街的創城點位上,風雨無阻。這位岑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往往比其他工作人員到得更早,這是他從軍17載帶來的軍人作風——身先士卒。
語言難題,他努力克服
對于創城點位每天兩次的巡視,一年多來成了葛海濤工作中的必修課。沿着司前街一路走來,沿途,他需要跟不少群衆交流。因為不熟悉方言,這位老家河北滄州的健壯漢子需要很努力傾聽和相當耐心的溝通。
“我在部隊的時候,普通話交流問題不大,可岑港的老年居民多,都習慣用方言,他們就算勉強能講兩句普通話,也帶着本地口音,就這點是讓我最不習慣的……”葛海濤說起此事,未免有些尴尬。然而,創城工作,很多時候又必須跟群衆打交道。“很多時候我隻能努力揣摩,實在不行隻能呼叫本地同事支援了。 ”
2018年底正式轉業來到岑港街道,成為了一名基層公務員,兩年來,葛海濤的軍人姿态毫無變化。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永遠挺直的脊背、一絲不苟的辦事作風,讓人一眼就看出他原來是名軍人。
基層工作,他不斷磨合
雖然在創城的中間時期才正式加入隊伍,但是一上任接觸的就是情況最為複雜的司前村老司前街區塊。原來負責這塊的一位同事帶了他半個月,之後就需要葛海濤全權負責了。部隊教會了他什麼叫“守土有責”,他也将這份責任意識帶到了基層工作中。
把創城視為作戰,這就是葛海濤對待這項工作最基本的意識。而這種作戰意識,起初讓他的組員們叫苦不叠。約定的巡視時間還沒到,這位街道領導先到了;要搬要扛的東西,組員們還沒動手,這位組長先幹起來了……誰好意思偷懶?于是,“标準化、系統化、規範化”成了葛海濤所帶領的創城小組的基本要求。
一開始,葛海濤的軍人作風似乎缺少一些“煙火氣”,鐵一般的紀律雖然能夠讓事情得到高效解決,但在與老百姓面對面的接觸中,偶爾會遭受埋怨。一些在部隊中無往不利的做法,這時候突然與社會有些“格格不入”,講紀律反而成了“缺陷”。但是部隊培養了他的韌勁,作為一名基層“新手”的他,開始與基層工作不斷磨合。
民生問題,他設法解決
在今年的老司前街“背街小巷、一周清零、拆違整治”攻堅戰中,他學會了傾聽、學會了理解,知道了人情和紀律是可以并行的。在司前村沿山路的整治中,他堅守在第一線,和同事們一起拆除35個糞缸、增設了20餘個停車位,受到周邊村民的普遍好評。整治結束後,他看到沿山路的進出路段一直都是坑坑窪窪的,村民出入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随後他發現在附近正進行着“污水零直排”工程,需要挖掘路面後再重新澆築。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大好的機會,就提出在施工時将200多米的進出路段一同修複。現在開着電動車在這段路上,村民們都放心了不少。
冊子島上的冊北村也是葛海濤的創城工作點位,之前他和同事在那裡奮戰十來天,拆除了一批雞鴨棚。“那邊的住戶起初很不理解啊,總覺得創城跟這個偏僻海島村落的雞鴨棚沒啥關系嘛。後來我們一戶戶做工作、講道理,這才把拆除工作執行下去。現在環境好了,那裡的住戶也對創城工作有了切身感受和體驗。 ”葛海濤說,岑港這地方,轄地廣、老人多,群衆的文明素質和意識一時跟不上,創城就需要水磨工夫,一點點改變。
奉獻精神,他一直未變
轉業前,葛海濤一年有200多天在海上,轉業後的兩年裡,他的節假日反而更少了,雙休日幾乎都在創城點位和周邊巡視。“比以前好多啦,至少每天晚上能跟家人在一起嘛。 ”對于這種忙碌,他有着别樣的換位思考,于是便有了樂觀情緒和積極态度。
葛海濤始終沒有忘記,奉獻是軍人的底色,所以無論是作為軍人還是基層幹部,要做的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于創建文明城市,他也堅信,所謂文明,不過是當今每一個你和每一個我正在做的事。隻要每一個人都成為文明締造者,為着同樣的目标同心同行,文明城市就一定能夠創建成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