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孔乙己最後一句話怎麼理解

孔乙己最後一句話怎麼理解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5-13 15:24:26

孔乙己最後一句話怎麼理解(34大約孔乙己的确死了)1

1918年4月,魯迅寫出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獲得巨大反響;爾後他趁熱打鐵,于1918年冬天完成了第二部小說的創作,是為《孔乙己》。相較于《狂人日記》單刀直入式的諷刺和呼籲,《孔乙己》則顯得文靜許多,它是就像平靜河面下無畏的暗湧。

孔乙己是魯迅文學作品裡的經典形象,凡上過中學者都曾在課本中見過他,凡見過者都被他特立獨行的作風深深吸引,凡受吸引者都曾思考過"茴"字的四種寫法——《孔乙己》簡直太經典了。

正因為它經典,正因為它的作者是魯迅,所以它的一處"病句"才會引起這麼大的波瀾。

孔乙己最後一句話怎麼理解(34大約孔乙己的确死了)2

在小說的最後,魯迅寫道:"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約是時間副詞,表示對估計的内容不十分精确;的确是程度副詞,表示十分肯定。有意思的是,字典裡"的确"的反義詞有:好像、貌似、大概、或許,恰恰這幾個詞都是"大約"的近義詞。

也就是說,大約與的确是一對反義詞,魯迅在一句話中用一對反義詞來修飾"孔乙己死了"這件事,這個錯誤似乎是闆上釘釘了。但從來如此,便對麼?顯然,在周樹人這裡,等式并不成立。

小解認為,"大約"體現了僅存的理想,而"的确"則是冷酷的現實。

孔乙己最後一句話怎麼理解(34大約孔乙己的确死了)3

首先,我們來看"的确"。孔乙己的确死了,魯迅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為他明白,像孔乙己這種與世界格格不入的可憐人,是必死無疑的。他不會被世俗和衆人接納,隻會被孤立成一座隔絕于世的孤島,守着自己讀書人的虛妄,迅速消亡。

孔乙己隐喻了當時黑暗環境裡的兩類人。其一是廣大受迫害者的小小縮影,在那個年代,你越是孤苦無助,就越受人欺辱:孔乙己無法養活自己,鹹亨酒館的人拿他當笑柄,最後還被打斷了腿——沒人在乎孔乙己的死活,他的生命由生至死都無人問津,這才是真正的悲涼,這是滲入靈魂的麻木。

孔乙己最後一句話怎麼理解(34大約孔乙己的确死了)4

孔乙己代表的第二類人是那些守舊派。他一事無成,卻自命清高,死抓着頑固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信念不放;身份就不是穿長衫的身份,卻始終不肯脫下,成了唯一穿長衫還站着喝酒的人。其實,他早就應該脫下長衫,加入短衣幫幹活掙錢,但孔乙己的思想已經無法轉變,一如愚昧的衆人。

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不敢反抗、思想迂腐、頑固守舊、不合時宜的孔乙己被淘汰是早晚的事情。所以說,他的死是一種必然。魯迅預料到了這種結局,所以他才說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最後一句話怎麼理解(34大約孔乙己的确死了)5

現在我們再來看"大約"。魯迅創作《孔乙己》的目的,一方面是把社會的病症剖析給世人看,一方面是為了拯救如孔乙己般的千千萬萬的人。魯迅自然希望孔乙己還活着,還在與命運抗争,"大約"寄存了魯迅對光明的一絲希望。

又或者說,"大約"是魯迅的推測,他并不十分清楚孔乙己的死活,這一層是現實;但就當時情況來說,孔乙己死是必然,所以他又加了"的确"用以修飾,這一層是文學幻想。

孔乙己最後一句話怎麼理解(34大約孔乙己的确死了)6

不管怎麼說,"大約孔乙己的确死了"決然不會是病句。況且,魯迅将這句話置于最後,就相當于他将"一株是棗樹,另一株還是棗樹"置于《秋夜》篇首一樣,必定是有深意的,是給讀者留下思考空間的精神觸角。

大約的确與兩株棗樹異曲同工,看似都是矛盾的病句,但隻有真正讀懂了它們的人才能感受到魯迅尖銳的刺痛感,才知道它們是魯迅為新世界的開啟而推送的神來之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