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到嘴邊了,又失語忘詞——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尴尬?如果經常這樣,那可要注意了……所謂“言為心聲、語為心境”,談吐之間可以管窺身心健康。
種種言語交流問題是神經疾病和精神疾病最直觀的症狀表現,而聽力理解和語言表達障礙也會導緻情感和社會認知方面的問題。語言與醫學等學科的最新交叉研究發現,失語症患者的語言系統與人類的第二語言系統有諸多相似之處,“雙語”在克服語言障礙和保護身心健康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僅漢語失語症患者就超580萬】
在22日開幕的中國二語習得研究高端論壇上,清華大學教授崔剛闡述了語言同人類的認知與神經系統之間的密切關系,認為第二語言學習等語言訓練活動,不僅有益于兒童和青少年大腦發育,還能減緩大腦衰退,并促進腦功能的恢複。
語言是體現人類身心健康狀況的外顯标志物,一個人的言語表現可以反映其健康狀态。自古以來,我國中醫就通過觀察氣息、音調、語速等言語狀态了解患者的健康情況。而對于患有中風後失語症、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等神經或精神障礙,以及其他語言障礙的特殊人群來說,有效使用語言表達自我,并不那麼容易。
其中,因卒中(又稱中風)等疾病而患失語症的人群,往往行動不便、語言不暢、讀寫困難,這樣的失語症患者在我國逾千萬,而且正逐漸年輕化。中國卒中報告2020表明,我國卒中總人數為2876萬,比2019年新增394萬,且以每年8.7%的速度攀升,其中38%遺留失語症,45歲以下人群已超過總數的10%。根據2019年發布的漢語失語症康複治療專家共識,我國僅漢語失語症患者就已超580萬。
搞定他們的說話這件事不僅僅是醫學任務,同樣需要語言學專家、心理學專家、醫生和語言康複治療師聯手,尤其是針對語言障礙人群語言能力的評估,需要語言測試學專家的介入。
【使用英語恢複母語效果意想不到】
當天,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牽頭,聯合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上海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計算機系,共建上海交通大學語言與健康研究院正式成立。多學科專家們針對失語症、自閉症、聽障兒童和老齡群體展開了大量學術研究和社會服務,以助力患者回歸社會,減少社會和家庭負擔。
跨學科攻關證明,外語訓練确實可以促進受損的大腦康複。一位在英國生活多年的中國人,在英語聊天時可能會無意中蹦出中文,盡管中文已經好多年不怎麼用了……這個現象揭示了雙語在大腦中的運作機制:一個掌握兩門語言的人,即使隻打算使用一種語言,他的兩門語言都處于活躍狀态。
語言與健康研究院将這一發現運用到失語症的康複治療中,他們為一名使用漢語康複沒有效果的漢英雙語卒中患者設計了實驗,改用英語進行康複訓練。訓練總共持續了三周,每周三次,每次一小時。訓練中,研究人員鼓勵患者用英語盡可能詳細地描述所給到的一系列場景,并且也隻用英語給患者反饋。
結果發現,盡管訓練過程中患者沒有接受任何有關漢語方面的訓練,《雙語失語症檢測》評估結果顯示,患者中、英文的理解和産出能力都有明顯改善。這說明訓練患者使用英語,不但能夠幫助患者作為二語的英語恢複,還能給患者的母語中文恢複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研發适合中國人自己的失語症量表】
現實中還有一種失語狀況,比如“米飯”和“面條”這兩個看似簡單的詞彙,失語症患者卻經常混淆。還有一些患者雖然認識不同的物品,卻怎麼也想不起它們的名字。這種詞彙提取和命名障礙會導緻語言不流暢,造成患者的溝通欲望降低。
目前,我國各大醫院廣泛使用西方失語症量表評估失語症患者,但量表的各個分項對判斷失語程度的“失語商”貢獻如何,長期以來一直不太清楚。專家認為,西方失語症量表漢化版或基于西方失語症量表研發的漢語失語症量表,對評估中國失語症患者語言能力可能存在較大偏差,需要研發适合中國人自己的失語症量表。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日益嚴重的老齡化社會問題,及時有效的聽力、語言和認知能力評估和幹預,不僅能為臨床上診治阿爾茲海默症等疾病提供重要依據,更可以為疾病的早期篩查與自我評估提供重要線索,以延緩老年群體的智能減退。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研究院目前圍繞老年人的語言障礙和精神健康問題,系統揭示了以漢語為母語的老齡人群語音、語義和情感理解與表達能力退化的重要特征,及其與認知能力退化的内在關聯,開發了一系列有效評估我國老年人語音和情緒感知能力的測試範式和語言材料,也正與國際著名聽力技術公司合作研發融語音-情感-認知為一體的标準化評定量表。
題圖來源:朱瓅 攝影
圖片來源:受訪高校
來源:作者:徐瑞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