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書法家趙孟他的《蘭亭十三拔》裡寫道::“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需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個理論被曆代的書法家引用,我學習書法的時候老師也是這樣說,現在的書法界對于這句話也不一樣,有的表示贊同,有的表示反對,我個并不認同他的說法。
對于這句話的前半句我比較贊同,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需用功”,趙孟首先強調了用筆的重要性,同時也說結字很重要,漢字的書寫之所以成為藝術,用筆的豐富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行草書,而結構雖然重要,但是它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比如書法最具有藝術性的書體,草書,他就是以用筆為上的,對于結構的要求就比較低了。
而第二句,“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相傳”,
通過這兩句話的意思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易”字就是變化的意思,趙孟說書法的用筆自古以來都是一樣的,沒有變化的,而字體的結構因為時代的不同而不同,這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
結構确實從古至今發生着變化,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秦朝的小篆,漢代的隸書,魏晉的行草書,隋唐的楷書,随着時代的變化,結構一直也發生着變化,并沒有一成不變。
而與此同時,用筆也發生着變化啊,從篆書的純用中鋒,到隸書有了提、按、頓挫,再到行草書有了側鋒,再到楷書,書法的筆法是在不斷的豐富的,到了明清時期,由于書寫工具的改進,出現了高桌子高闆凳、羊毫毛筆、生宣紙,書法的筆法又出現了一次大的變化,所以後人也稱“清人尚變”。
我們說事物是不斷的發生着變化的,因人因時而變化,書法的用筆也不能逃脫這個規律,隻要書法在不斷的發展,它的用筆和結構都将不斷的發生變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