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療女性“月經病”案例分享一(痛經篇)
⊙ 艾灸治療女性“月經病”案例分享二(月經不調篇)
⊙ 艾灸治療女性“月經病”案例分享三(白帶異常篇)
艾灸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争的過程中創造的一種外治療法。其原理是溫通氣血、扶正祛邪、調節髒腑功能活動,以達到延緩衰老、強身健體、減輕老化的作用。女性常見的痛經、月經失調等月經病,也可以通過艾灸來達到防治目的。
女性月經病常見的有:痛經、月經失調、白帶異常等。
下面針對『痛經』『月經失調』『白帶異常』這三種病症為大家提供一套艾灸調理的方案。
讓女性難以啟齒的一種疾病白帶異常在中醫稱為“帶下病”。“帶下病”是因患者肝脾不和,腎氣素虛,又受到濕熱之邪侵襲胞宮、陰器,導緻任脈失固,帶脈失約引起的。治療上可采用艾灸方法,辨證取穴,療效較好。
白帶自檢正常——乳白色、透明、無味或略帶腥味
慢性宮頸炎——無色、透明、黏性
細菌性陰道炎——發黃、異味
滴蟲性陰道炎——泡沫、魚腥味、腥臭味、惡臭
白帶異常辨證治療和病症說明白帶異常一般分為兩種:脾虛型、腎虛型、濕熱型三種
腎虛型
腎虛:帶下色白,或清冷如水,甚則滑脫不禁,腰脊酸楚,形寒畏冷,或見帶下量不多,但色呈淡紅,質或粘稠,或感陰道幹澀灼熱
患者白帶清冷,腰膝酸軟,乏力,少腹冷墜,溲清便溏,或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可灸帶脈、三陰交、關元、腎俞、次髎等穴。帶脈、三陰交補腎健脾,益氣固攝;關元與腎俞配伍可強腎培元,固澀止帶;次髎疏理下焦,清散郁熱,補益虛損。諸穴合用以達到滋陰補腎,培元固澀之功。
脾虛型
脾虛型:帶下色白,質粘稠,無臭氣,納少或便溏
患者帶下色白,淋漓不斷,面色萎黃少華,神疲肢冷,食欲不振,小腹發涼,腹脹便溏,舌質淡紅、苔白膩滑,脈緩而弱。可取帶脈、三陰交、足三裡、脾俞、隐白等穴。灸帶脈能益氣固攝,調理任督兩脈;三陰交平肝健脾利濕,補腎強精;足三裡調理脾胃,利于氣血化生,增強體質,促進康複;脾俞振奮中陽,健脾以助升清降濁,運化水濕;隐白補脾、益氣攝血。諸穴合用可起到健脾益氣,升陽除濕的作用。
濕熱型
濕熱:帶下色黃或赤,質稠,有臭味,小便黃熱,或有低熱
治療白帶異常如何選穴
治則:健脾利濕,補腎止帶主穴:白環俞、氣海、三陰交、帶脈
配穴:
1、脾虛加灸:中脘、足三裡
2、腎虛加灸:太溪
3、濕熱加灸:陰陵泉
灸法:每次取3至4穴,溫和灸,每次每穴15分鐘,每日一次,5次為一個療程,好轉後經常施灸以鞏固療效、預防複發及保養。
如果您不知道穴位如何查詢 請點擊這裡,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