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你的生命中樞
——腦幹解剖及常見病變
一
腦幹的解剖
1、概述:
(1)腦幹的位置:
腦幹(brainstem)上接間腦,下連脊髓,背側連接小腦,是大腦和脊髓之間的較小部分,呈不規則的柱狀形。
(2)腦幹的組成:
自上而下分為由中腦、腦橋、延髓三部分。
(3)腦幹的功能:
重要中樞:呼吸、心血管、體溫調節
中繼站:感覺、運動、植物神經
網狀結構:維持大腦皮質覺醒
2、大體形态:腹側、背側、第四腦室
(1)腦幹腹側面:
中腦:上界:視束
中間:腳間窩(第Ⅲ對顱神經穿出)
兩側:大腦腳(錐體束)
下界:腦橋上緣
腦橋:上界:大腦腳下緣(腦橋上緣)
中間:基底溝
兩側:基底部,移行為腦橋臂(小腦中腳);
第Ⅴ對腦神經
下界:延髓腦橋溝(第Ⅵ、Ⅶ、Ⅷ對顱神經)
延髓:上界:延髓腦橋溝
中間:前正中裂,錐體交叉
兩側:錐體,前外側溝(第Ⅶ對顱神經);
橄榄,橄榄後溝(第Ⅸ、Ⅹ、Ⅺ對顱神經)
(2)腦幹背側面:
中腦(四疊體):上丘(視反射皮層下中樞)下丘(聽反射皮層下中樞)
雙下丘間:第Ⅳ對顱神經
橋腦:上界:前髓帆
中間:正中溝
兩側:内側隆起,面神經丘(内隐展神經核和圍繞該核的面神經),界溝,藍斑,前庭區(前庭神經核),聽結節(蝸神經核)
下界:髓紋(與橋延溝對應)
延髓:上界:髓紋(與橋延溝對應)
中間:後正中溝
兩側:上段:舌下神經三角(舌下神經核),迷走神經三角(迷走神經背核),最後區
下段:棒狀區(薄束核),後中間溝,楔狀結節(楔束核),後外側溝,小腦下角
下界:枕骨大孔
二
常見的腦幹病變綜合征
1、中腦:
(1)大腦腳底綜合征(Weber Syndrome),又稱動眼神經交叉癱
病因:腫瘤、血管性
a、Ⅲ顱神經→同側動眼神經麻痹
b、錐體束→對側肢體硬癱(中樞性面舌癱、上肢重、下肢輕)
(2)紅核綜合征(Benedict Syndrome):中腦被蓋腹内側
病因:腫瘤、變性,血管性少見
b、黑質、紅核→對側肢體震顫、舞蹈症、手足徐動症;對側共濟失調
c、内側丘系→對側肢體深感覺及精細觸覺
(3)頂蓋部綜合征(Parinaud’s Syndrome)
病因:腫瘤多見(四疊體)
表現:上丘、頂蓋→上(下)視困難、落日征、垂體功能障礙、垂直型眼震、瞳孔擴大、對光反射消失
2、腦橋:
(1)腦橋外側部綜合征(Millard-Gubler’s Syndrome):腦橋的腹外側(基底外側)
病因:炎症、變性及腫瘤
a、Ⅵ顱神經→同側眼球外展不能
b、Ⅶ顱神經→同側周圍性面癱
c、錐體束→對側肢體硬癱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表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