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史曉露
8月16日,綿陽市三台縣建平鎮四季村的台沃中試基地,稻浪滾滾,金黃一片。幾位村民彎下腰在田間割下稻谷,拉開川北地區水稻收割的序幕。
當天,基地内一塊再生稻集成技術展示田裡,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省内農業專家,對台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三台縣農業農村局協同開展的兩個再生稻品種頭季稻進行現場實收測産驗收。
測産現場(台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經過現場收割、稱重、測定水分、扣除雜質、計算産量等環節,水稻品種“泰優粵禾絲苗”實收面積1.25畝,畝産達775.52公斤,水稻品種“恒豐優粵禾絲苗”,實收面積1.52畝,畝産達806.54公斤。
“畝産突破800公斤,這在當地創下新高。”參加現場測産的專家、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教授馬均說,近期四川遭遇持續高溫天氣,當地能取得這樣的高産成績與水稻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密不可分。
一是水稻品種優。“這兩個品種均具有耐高溫、耐幹旱的特點。”馬均說,如果水稻在抽穗揚花期遇到高溫天氣,結實率會較差,但這兩個品種的結實率均在90%以上。此外,這兩個品種均屬于矮杆品種,抗倒伏能力很強,适宜機械化生産。
二是栽培技術到位。基地内采用了高産高效栽培技術,科學施用台沃水稻優化配方肥,讓用肥更加精準高效。
探索還不止于此。在頭季稻收割後,當地還将蓄留再生稻,希望在川北地區率先實現“頭季稻 再生稻”畝産突破1000公斤的目标。
“三台并非我省再生稻的産區。”馬均介紹,再生稻是在頭季水稻收割後,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進而抽穗成熟的水稻,對溫光條件要求較高。由于川南地區在10月初最高氣溫仍能達到30°C以上,有利于再生稻灌漿結實、單産提高。因此,川南一直是四川再生稻主産區。
不過,近兩年,三台縣率先試驗“頭季稻 再生稻”種植模式,通過品種篩選、技術配套,去年已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我們試驗了三個早熟品種,生育期短,再生能力較強,而且耐低溫,為再生稻生長創造了條件。”台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農藝師曹均成說,如果順利,今年10月下旬就能收獲再生稻。
目前全省再生稻面積達400餘萬畝,每年為全省增産糧食超過55萬噸,是全省一項重要的糧食增産技術。“如果川中偏北乃至川北地區能推行‘頭季稻 再生稻’種植模式,全省再生稻面積有望大幅提高,對推動糧食增産、農民增收,守好‘天府糧倉’具有重要意義。”馬均說。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