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雲:置于死地而後生!
意思是說,人隻有把自己置于沒有退路的情況下,才能夠徹底地激發自身的潛力,最後獲得重生。
因此,置于死地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死,而是為了生,即新生或重生。
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說過,即:
“人是有死的存在,‘向死而生’不過是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
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意識到死亡的存在,也唯有以這個為前提或參照,才能夠真切地認識什麼是生?
關于生命的生與死,老子在《道德經》中如此講道,即: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老子意識到人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個身體,即這個身體的生老病死,假如沒有這個身體,當然,就沒有什麼需要憂患了。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真正的懂得什麼是生,那麼,也就是明白了死到底是什麼回事,于是就可以超越生死,正如莊子的老婆死後,他之所以鼓盆而歌,就是因為他了知生死,真切的體驗到生與死不過是生命當中必然需要經過的兩個節點罷了,根本不需要悲傷。
或許正因為如此,當學生問及關于死的問題時,孔子才講“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我們連“生”都沒有明白,又焉能知道“死”的真義呢?
又如佛家,其實也把生死當成人生的一大事,禅宗五祖弘忍大師就曾召集弟子們講道,即:
“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隻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意思是說,佛家的修行,參生悟死才是最重要的事,但是絕大多數人卻往往隻會求福田,避重就輕,白白損耗了時間與精力,甚至可以說,在佛家看來,所謂的了脫生死,本質上,仍然是向死而生,盡管涅槃之後不再重生世間,但依然是成就另外一種“生”,而這樣的道理,實際上,并不難以理解,但真正能夠有深切體會的人卻鳳毛麟角,而這其實也是努力精進的不少,而真正能成道的人卻并不多的真正原因。
正是有鑒于此,佛家才講,生隻是完成因緣賦予的分内事,如佛陀的一生,實際上一直都在踐行“四聖谛”,而死也并不意味着結束,即實現另外一種生,甚至可以說,就算修行的最高境界涅槃,本質上,也是另外一種生。
而以上這些,事實上就是向死而生的意義。
從另外方面講,當你真正懂得向死而生的意義時,就會發現人生的諸多障礙,其實都源自于自己無明的造作,皆不值得留戀與執著,于是你的人生與世界就會豁然開朗。
因為這個時候,你已經能夠如實地看待這個世界的一切,并懂得因循随順之緣起的奧秘,進入老子所言的“道法自然”之境,回歸到真實世界的最初,并了知萬物的秩序和變化之法則。
于是自身的言行就會自然地契合萬物的運轉,這就是“心能轉物”的道理,當然,這也是“向死而生”的道理與意義。
正是有鑒于這樣的認知,佛家才講未曾開悟的一切動與念,皆是造作,換言之,我們在沒有改變自己之根基之前的一切改變,皆是造作。
而對于“向死而生”的認識與體驗,其實就是我們認知自己,糾正自身,并讓自身的一切契合于“道”的最方便之法。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問過藍天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别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贊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論語》《莊子》《壇經》《道德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