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湯圓到元宵的華麗轉身
汪鶴年
湯圓這種食品是很另類的一種,平日裡它常以湯圓的名稱出現,而一旦它與元宵節相遇,人們便将它稱作元宵了。
元宵節吃湯圓的風俗,在宋代已經形成。周密《武林舊事》就提到:在南宋京都,乳糖團子、澄沙團子等食品已成為元宵節的“節食所尚”之品。南宋詩人周必大還在詩中狀繪出這種“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的節日期間百姓人家的煮湯圓小景。
由于湯圓長期充當着元宵節節令食品的角色,至遲在明代,人們已開始稱其為“元宵”。《金瓶梅》第四十二回在叙述元宵之夜西門慶所設的一場慶宴中,“果餡元宵”就曾隆重登場。
明劉若愚《明宮史》還專門介紹了京都百姓仿照江南百姓制作湯圓的方法:用糯米粉“灑水滾成”核桃大的圓球,再包上核桃仁、白糖、玫瑰等調和而成的餡料,搓圓即成。
到了清代,上元節吃元宵的風俗更加流行,其品種除了“以糯米為面,裹糖果餡”的“果餡元宵”外,禦膳房制作的“八寶元宵”,民間元宵高手馬思遠用桂花、核桃等作餡的“馬家滴粉元宵”更成為最為有名氣的元宵名品。清初符曾《上元竹枝詞》就對大名鼎鼎的馬家元宵有過形象的吟詠:“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可見,當時的吃元宵之風風靡朝野,一些仿禦元宵也充斥街市,成為受人青睐的暢銷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