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法稱“吃屎”能治療多種疾病,脂肪肝就在其列,是真的嗎?聽起來荒謬可笑,但實際上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實這種說法并非真的“吃”,而是來源于一項新技術——糞菌移植。
國内外不少相關研究證實,某些疾病的發生與腸道内微生物失衡息息相關。要知道糞便中除去75%的水分,剩下的固體物質中腸道微生物高達30%,這些微生物不僅與消化和吸收息息相關,還承擔了調節人體免疫系統、抵抗病原體的重任。
“糞菌移植”技術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将健康人糞便中的這些功能性菌群,進行分離純化等一系列處理後,移植到患病者腸道,以此達到增強免疫,緩解甚至治愈相關疾病的效果,為腸道健康重新樹立起屏障。
這其中就包含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它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代謝性肝病,這種脂肪肝的形成除了遺傳、環境這些客觀因素和胰島素抵抗的原發性病因以外,腸道菌群的改變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正常情況下,腸道内少量細菌進入肝髒能被清除,但如果腸道菌群失調或者其他腸道疾病發生時就可能導緻進入肝髒的細菌增多,肝髒長期在來不及被清除的細菌刺激下産生炎症反應就可能誘發脂肪性肝病。那麼通過腸道有益菌群的植入能直接有效地改善腸道環境,進而緩解肝髒炎症。當然這種治療方法對于健康菌群的捐贈者要求非常高,暫時未能廣泛運用與臨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