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徐漢雄
位于江西省撫州市境内的資溪縣,總人口近10萬,卻有近5萬人在全國從事面包行業,一些全國性知名面包品牌也是由資溪人創立。(據10月23日《每日經濟新聞》)
資溪縣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7.7%,地屬山區,不産小麥,也不加工面粉,更不是面包消費的前沿之地。這個近10萬人口的小縣,用了30多年的時間,親帶親、鄰帶鄰,兩代人接力,發展到現在,有4萬多近5萬人在全國從事面包行業,占了全縣人口的近半,成了“中國面包之鄉”。
據不完全統計,資溪人在全國各地經營着超過16000家面包蛋糕店,實現年創産值200多億元。這真稱得上是一個傳奇。
愛心面包店(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據報道,第一代面包人從事這個行業時,多是為了謀生,并非是熱愛。上世紀八十年代,退伍回鄉的資溪人邱森茂,想起在部隊學習過的技術,決定嘗試做中式糕點。東拼西借,準備了幾千元,買烤箱、買面粉,憑着“好吃”的口碑打開了銷路。差不多同時,另兩個退伍回鄉的張協旺和洪濤,也利用在部隊期間學習的面包制作技術,合夥到與資溪相鄰的鐵路樞紐城市鷹潭開面包店。
最初的嘗試者獲得成功後,帶動了身邊的親友加入。就這樣,親帶親、鄰幫鄰,一傳十,十傳百,幾十年過後,資溪縣在全國各地從事面包行業的人員數以萬計。其中,馬頭山鎮楊坊村整個村500多人,有400多人在外從事面包行業,有的開了面包工廠,有的開了面包店。不少村民除了村裡有一套房子,在縣城或者所在的城市,也都買了房。
資溪面包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來源:新華社)
楊坊村是資溪縣“面包之鄉”的一個縮影。一個接一個的村民,走出大山,找到自己的謀生之路,也找到了緻富之路。
大家所熟知的鮑師傅、詹記等品牌都與資溪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2021年12月27日,江西省資溪面包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資溪面包公司)舉行了IPO啟動儀式,正式邁開了擁抱資本市場的步伐。
從搭着100多斤的産品,從鄉下騎車到縣城和鄉鎮的代售點去賣;到縣城開店;再到走出資溪縣乃至江西省,把面包店開到全國各地;再到從小作坊升級為現代化公司。“面包之鄉”的崛起之路,寫下了勤勞緻富的佳話,也是衆多行業幾十年來飛速發展的寫照。
40年前連面包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村民,成了為城市消費者烘烤面包的大師,并做成了大産業。在時代的大潮中,諸多特色産業就如“面包之鄉”的出現一樣,找到了自己的機會,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點到面、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這個驅動力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平凡的勞動中創造不凡的事業,一路揮灑汗水書寫奮鬥的篇章。
在全國有16000多家門店(來源:新華社)
邱森茂說,早期創業的時候,十分辛苦,遇到旺季,有時三天三夜沒有上床睡覺,為了提神,就泡特濃的茶,一杯一杯喝下去。到外地創業時,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晚上就睡在案闆上。
雖然辛苦,每天賣出面包,收獲的是現金,看到的不隻是錢,還有未來的美好。這是衆多奮鬥者一路走來的寫照,為了美好生活,積極努力,堅持不懈,終于改變了面貌。
類似的“面包之鄉”有不少,諸如河南省商水縣的鄧城鎮,6萬多人,其中2萬人靠炸油條手藝,外出經營早餐攤,每年能帶回來近9個億的收入,成為“中原油條之鄉”。山東泰安新泰市樓德鎮,全鎮煎餅加工從業人員近萬人,年産煎餅12萬噸,産值達9.6億元,成為“中國煎餅第一鎮”。還有“桃酥之鄉”“玫瑰之鄉”“建築之鄉”“麻鴨之鄉”“拉鍊之鄉”……
當地正規劃一個面包“中央工廠”(來源:新華社)
特色之鄉不勝枚舉,都是勤勞緻富的見證、攜手奮進的見證。辛勤的創業者在市場上覓得商機,靠起早貪黑積累“第一桶金”,通過人幫人的模式,帶動其他人一起參與,做成了産業。這是可敬的一群人,傳遞了榜樣的力量,向他們緻敬,願他們的産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強。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