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伯牙琴藝

伯牙琴藝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1 17:03:16

這個故事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

楚國首都郢(今湖北江陵)有個讀書人,善彈琴。姓俞名瑞,字伯牙。他從小跟一位叫連城先生的名師學琴。幾年之内,他學會了吟、猱、綽、注等手法,但怎樣去領會樂曲的神韻,把曲調中的思想感情用琴弦表達出來,很難做到。

三年後,師傅考慮再用老辦法教他,看來收不到良好的成效。一天,他便對伯牙說:“我帶你去尋個仙師點化點化,好嗎?”

伯牙一口答應了,高高興興地背着琴跟随師傅乘船到了東海蓬萊山。師傅叫他坐下歇息,自己去找仙師。

伯牙置身在這高山巍峨,林木蒼郁的山野之中,想到師傅去了好幾炷香的時光了,仍不見歸來,心裡忐忑不安。便沿着山路去找師傅。當他繞過了一個山頭,一幅奇異的畫面呈現在他面前:一道瀑布飛流直下,泉水濺在岩上,化成千千萬萬顆珍珠,你争我奪似的沖向空庭。幽寂的山谷回蕩着飛瀑流泉的聲音。這聲音象奇妙的音樂,萦環林間。美妙的音樂,使伯牙如醉如癡,忘掉了一切。他在一塊青石上解開琴囊,撫琴而歌。琴聲時而婉轉似鳥鳴,時而清新如飛瀑,時而激昂似高山……他高興得一曲終了又彈一曲,完全沉醉在音樂的海洋中。他彈出的樂曲充滿豐富、鮮明的感情。正彈得妙趣橫生之際,師傅回到了他的身邊。他中斷撫琴,問道:“師傅,你找到了仙師嗎?”

“哈哈,哈哈……仙師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來師傅所說的仙師,就是讓他到大自然中領會樂曲的精神,讓自己的思想感情溶注于樂曲之中。相傳《水仙操》和《高山流水》這兩首古琴曲,都是伯牙當時所成。從此,伯牙找到了一條學習琴藝的寬廣道路。後來,經過刻苦的學習,他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盡管如此,他始終沒有遇見一個知音。

歲月流逝,俞伯牙到晉國做了大夫。不久,奉命出使楚國。他乘的船因遇上狂風惡浪,隻好在漢陽江口停泊。一會兒,風平浪靜,浮雲中推出一輪明月。這一天,适逢中秋節,伯牙站在船頭,仰視皓月,俯觀波光,開囊取琴,調弦轉轸,彈了一首曲子,表達了他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一曲終了,草叢中跳出一個樵夫,連連贊美伯牙的琴藝。

伯牙暗自驚喜。想道,我在楚、晉各地撫琴,從未遇見一個知音,山野樵子能懂我的琴音,頗覺怪異,便緩緩地說:“你會聽琴,你能識琴之優劣嗎?”

樵夫接過琴,審視一會,不慌不忙告訴伯牙:“大人這琴叫瑤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樹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制成。其樹高三丈三尺,截為三段,上段聲音太清,下段聲音太濁,隻有中段,清濁相濟,輕重相兼。然後把木材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擇吉日良時,鑿成樂器。最初,這琴有五條弦,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文王添弦一根,稱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稱為武弦。因此,這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伯牙聽了樵夫對他的琴作出的鑒定,心中十分敬佩。沉思片刻,調弦撫琴,請樵夫欣賞琴曲。此刻,伯牙心裡正想着高山,彈出的旋律雄壯、高亢。樵夫在一旁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一轉念又想着流水,彈出的旋律舒暢、流利。樵夫又說:“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忙推琴而起,上前施禮,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

樵夫拱手還禮,說:“在下姓鐘,賤字子期。”賓主互道姓名,寒喧一陣。伯牙感歎道:“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說完,便命童子焚香、秉燭,與子期在船頭拜了天地,以兄弟相稱,并相約明年中秋節在此重逢。次日,兩人灑淚而别。

冬去春來,一年過去。伯牙在中秋節這天應約到了與子期分别的地方,誰料子期竟已離人世。幸在此相遇子期的父親,一同到了子期的墳前。伯牙放聲痛哭,旋即解囊取琴,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伯牙用刀割斷了琴弦。

子期的父親驚愕不已,問道:“俞大夫為何割斷琴弦。”

伯牙仰天長歎:“知音不在,我鼓琴何用呢!”說完,高舉瑤琴,用力向祭台摔去,琴破弦絕。從此終身不複鼓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築一琴台,以資紀念。

據記載,伯牙台始建于北宋時,清嘉慶年間重修,後頹敗。解放後修複。碑廊門額上“琴台”二字,相傳為北宋書法家的手筆。現在,主體建築是一幢單檐歇山頂式前加抱廈的殿堂。彩畫精麗,金碧輝煌,檐下匾額上書“高山流水”四字,堂前有漢白玉築成的方形石台,傳為伯牙撫琴遺址。這處精巧的園林占地約15畝,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風光明媚,瑰麗多姿,是漢陽的一個重要風景點。

伯牙琴藝(俞伯牙摔琴謝知音)1

伯牙琴藝(俞伯牙摔琴謝知音)2

伯牙琴藝(俞伯牙摔琴謝知音)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