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遭遇情緒上的問題,恐懼情緒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有人恐懼社交,有人恐懼失敗,有人恐懼公開場合發言等等。
其實,恐懼是人類擁有的,最古老的情感體驗之一。
它的原始功能是為了避險,而一旦脫離了這一功能,它就會引發各種擔憂和焦慮,令人深陷其中,飽受困擾。
我們都知道,勇敢是一種優秀的品質。關于勇敢,馬克吐溫曾說:“勇敢不是沒有畏懼,而是直面恐懼,掌控全局。”
那我們如何才能直面恐懼,掌控全局呢?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恐懼心理,尋找戰勝恐懼的辦法吧。
了解恐懼心理情緒之于人,有如我們的一日三餐。我們對情緒很熟悉,但是卻較少深究其内裡。
尤其恐懼帶來的感受非常負面,因此每當恐懼來臨時,我們往往坐立難安,也錯失了很多真正了解它的機會。
要了解恐懼,我們先從大腦組織說起。
1.杏仁核——大腦的“恐懼中心”
大腦的邊緣系統包括海馬、海馬旁回、杏仁核等,它們與情緒的控制與調節息息相關。
研究表明,杏仁核是大腦的“恐懼中心”,對恐懼情緒的控制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舉個例子,在杏仁核正常工作的情況下,當我們聽說有人被鄰居家的狗咬傷了,見到那條狗後我們會感到恐懼,盡管我們未曾被它咬過。
那麼,如果杏仁核不起作用,情況又會怎樣呢?我們可以嘗試從一位身患罕見疾病的女士身上尋找答案。
這位女士的雙側杏仁核由于病變而萎縮,之後徹底消失了。那麼,她的恐懼心理是否也會随之消失呢?
研究人員證明這一點,借助毒蟲、鬼屋以及恐怖電影等各種方式“吓唬”她,結果是旁邊的科學家都快被吓哭了,而她卻始終保持淡定。
這樣看來,這位女士反而是因禍得福,倒讓人心生幾分羨慕。但是,事情往往有兩面性。
因為無所畏懼,在危險真正來臨的時候,她也不懂得去規避,多次讓自己命懸一線。
如果你還想深入了解更多有關“杏仁核”的知識,可以長按識别下方二維碼查看期刊文章:
《杏仁核相關恐懼記憶神經環路研究進展》
2.恐懼心理的積極面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也引出了恐懼的積極面:激活潛能,讓自己處在高度警覺狀态、從而抵禦危險。
我們知道,在叢林法則中,動物要生存,首先要警惕的就是成為其他動物的盤中餐。而恐懼就是它們保持警惕的首要能力。
事實上,恐懼情緒也驅動着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衆多行為,這些行為的本質都是恐懼心理的延伸。
比如,我們堅持早晚刷牙,是因為我們害怕蛀牙。我們在公共場合自覺戴上口罩,是因為我們擔心感染新冠病毒。
再比如,站在馬路上,當有一輛汽車向我們疾馳而來,我們會吓得直冒冷汗,唯恐避之不及。
從這個角度而言,恐懼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讓我們學會了規避危險,也可以說是我們生命延續的關鍵。
3.恐懼心理的消極面
雖然恐懼有積極一面,但是更多時候它是一種讓人深陷痛苦的體驗。這個時候它産生的原因,往往是我們無限放大了“未知”的負面,從而被恐懼所左右。
比如,在與陌生人溝通前,你可能因預想自己不被待見,或給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恐慌;在學習遊泳技能時,你可能因為擔心被水嗆而恐水......
這些都是我們頭腦制造出來的假象,它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未知。
面對恐懼的消極面,我們一般有兩種視角。一種是弱者視角,另一種是強者視角。
弱者面對恐懼時,會沉浸在無助的情緒中,本能地蜷縮起來,默認自己什麼都做不了。結果就是恐懼感愈演愈烈,導緻自己被恐懼所掌控。
要知道,恐懼的強化效應是非常可怕的。如果這類恐懼無法及時消解,它所聚成的力量會限制我們發展,讓我們失去能量,甚至還會導緻一系列心理疾病。
那麼,強者會如何做呢?
強者會想方設法去戰勝它,将其當成是一場探險,是推動自己不斷成長的動力源泉。
前面我們提到,勇敢并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即使感到恐懼,也能夠繼續向前,最終戰勝恐懼,戰勝自己。
具體如何做呢?我們接着往下看。
戰勝恐懼的兩種方法直面恐懼是消除恐懼的充分條件,應對恐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取行動。
如何采取行動呢?下面小編為你介紹戰勝恐懼的兩種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1. 提升自信心
首先,我們需要明确的是:自信與恐懼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提升自信力是戰勝恐懼的有效方法。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恐懼感:如何消除你心中的不安》一書中,作者講到了這樣一個實驗,可以較好地說明問題。
為研究人們在恐懼面前的反應,一位心理學家找來7名志願者,讓他們進入一個黑暗的房間,從一座橋上走過去再走回來。
當他們走出房間後,心理學家将房間的燈打開,志願者發現房間裡有一個大水池,水中有幾條大鳄魚,好像随時要撲上來将他們吃掉。
志願者看到鳄魚後瑟瑟發抖,完全不敢想象自己剛剛是怎樣走過那一座橋的。
此時,心理學家邀請他們再走一次。結果是大家都有退縮的表現,隻有三名志願者願意站出來,但是有人走得膽戰心驚,有人半路被吓回,有人才邁出第一步就直接放棄。
于是,心理學家又打開了幾盞燈,這時大家看到小木橋下面有一張安全網。
當他再次發出過橋的邀請時,有2名志願者依然對安全網的安全性感到擔憂,不敢嘗試,但是其餘5名志願者均表示可以嘗試。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看到,當不知道過橋的危險性時,所有志願者都能夠心平氣和走過去。
當發現有鳄魚存在時,他們就不敢再過去了。而得知橋下有安全網後,雖然仍舊感到不安全,他們的恐懼程度有所降低。
這個實驗說明,恐懼程度越高,自信心越低;恐懼程度降低之後,自信心又會有所恢複。事實上,當自信心繼續被強化之後,恐懼感還會進一步降低。它們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事實上,在恐懼面前,自信心的建立和強化并不那麼容易。
在《自信力:成為最好的自己(第三版)》一書中,作者羅布·楊提到心理學家很早就發現,人的所思、所感、所為之間是相互影響的,處于一個動态循環中。
例如,你因為恐懼在公開場合發言(所感),每次開會都會選一個角落的位置坐下且全程沉默(所為)。
而這樣做可能會使你認為自己會永遠失去在公開場合展現自己的機會(所思),從而感到挫敗(所感),自信心會被消磨,對公開場合發言的恐懼感會進一步增強。
由此,一旦你讓自己的恐懼情緒占了上風,就會進入一種惡性循環。然而,如果你能轉變自己的想法,那麼你的感受和行為也會随之改變。
因此,作者認為,強迫自己采用積極的思考方法,進而強化自己的正面感受,就有可能創造出一個能夠增強自信心的良性循環。
比如,公開發言時,如果你表現得很自信,就更容易相信自己是自信的(所思)。
而這種積極的想法會進一步地讓你放松(所感),促使你變得更自信、從而遠離恐懼,願意抓住公開發言的機會(所為)。
其實,這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2.系統脫敏訓練
相對而言,提升自信力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方法。下面小編給你介紹一種更具實操性的方法:系統脫敏訓練。它由美國學者沃爾普創立和發展。
這種訓練方法就是通過建立恐懼的等級,好比爬樓梯一樣,讓自己從低到高,逐級接近所害怕的事物,直到消除對該刺激的恐懼感。
我們可以将系統脫敏訓練分為3個步驟。
第1步:制定恐懼等級層次表
你需要從想象一個引起最小害怕反應的情境開始,一步步深入到一個引起最強烈恐懼反應的情境。
第2步:放松訓練
這一步要求你先放松下來,然後想象自己碰到一個個引起害怕的刺激,從低等級到高等級逐級往上想象。
如果你在想象某一等級感到害怕,則需要在放松之後再次想象該等級,直到在想象最高等級時仍然能夠保持放松狀态。
第3步:技能與實踐結合
和想象放松一樣,實踐過程也需要按照從簡單到複雜的流程進行訓練,一般這個過程要重複多次才能完成。
比如,有新兵第一次參加海訓,雖然在泳池能夠熟練掌握動作要領,但是面對大海還是會心生恐懼。
如果是恐水比較嚴重的情況,心理學家建議可以采用系統脫敏訓練,将恐懼場景分成幾個不同程度的等級,然後循序漸進地暴露在導緻恐懼的情境之中。
如先在近岸淺水區練習獨立劃手行走、水中憋氣,借助救生圈水中漂浮等,然後再進入到深水區訓練。
戰勝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動創造條件去無限接近于恐懼。通過這個方法,可以較好提升适應能力,消除恐水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