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颉是誰?漢字真的是由他發明的嗎?
倉颉,稱蒼颉,複姓侯剛,号史皇氏,是黃帝時的史官,倉颉造字的地方叫"鳳凰銜書台"。出自《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颉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說文解字·叙》記載:“黃帝之史倉颉,見”獸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萬品以察。”這段記錄表述就是倉颉造字的事迹。《呂氏春秋·審分覽·君守》稱:“奚仲作車,蒼颉作書,後稷州稼,臯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所謂的“蒼(倉)颉作書并不是說倉颉一個人完全地将文字發明創造出來,而是說倉颉将民間既有的圖畫文字進行廣泛搜集,并加以認真整理,從而創制出一套成體系的規範的象形文字。《荀子·解蔽)記載:“好書者衆矣,而倉颉獨傳者壹也。”這是在說,當時從事文字整理工作的也不是僅有倉颉一人,因為倉颉做的工作最多,成果最多,傳寫他這一套文字的人最多,流傳廣泛,最終隻有這一套文字獨自傳承了下來。
相傳,倉颉"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為記事。随着曆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适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驽、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颉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有一年,倉颉到南方巡狩,以"羊馬蹄印"為源靈感。倉颉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個符号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颉把這種符号叫做"字"。
倉颉從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錯誤的史實,緻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颉愧而辭官雲遊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号。他給這些符号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相傳倉颉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并不會顯得威風,和平常人一樣,隻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颉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颉犯難了。
倉颉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顔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捷,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颉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挂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颉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颉管。倉颉又犯愁了,憑着添繩子、挂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争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颉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着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号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号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颉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麼,形成了文字。倉颉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颉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這話傳到黃帝耳朵裡,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颉了。
倉颉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别人一樣認真地聽着。倉颉講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颉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老人說:"倉颉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颉看這麼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隻剩下一條尾巴呢?"倉颉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裡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隻好來請教你了。"這時倉颉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倉颉的手,誠摯地說:"倉颉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從此以後,倉颉每造一個字,總要将字義反複推敲,還行拿去征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還有相傳說倉颉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麼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颉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麼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僞狡詐、争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甯,所以鬼要哭了。
關于漢字的起源,除了倉颉造字說,還有結繩說、八卦說、圖畫說和契刻說等等。
結繩說。《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從史料中以及民族學和民俗學的大量材料來看,文字産生之前,确實存在着漫長的結繩記事時期。至于怎樣打結記事,唐人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引述東漢人鄭玄的話說“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但是,結繩隻能用來幫助記憶,不能用來記錄語言所以結繩不是文字。
八卦說。今人羅君惕在《六書說》一文中認為:“結繩與文字沒有什麼關系,而八卦與文字的關系則很密切。如八卦的陽爻作'-’,即演變為'一’字;兩個陽爻作'--’即演變為'二’字。”現在已經證實,甲文、金文中确實有這類八卦符号。但是卦爻号單純而有限,不可能演化出衆多的漢字。
圖畫說。很早以前,古人就已經有了“書畫同源”的觀念。宋代鄭樵《通志·六畫略》中說:“書與畫同出。”甲骨文、金文中的圖形文字,書寫逼真,與圖畫幾乎沒有多大差别,這些,顯然是在圖畫的基礎上簡化而成的。如:象、牛、魚、龜、弓等。漢字起源于圖畫已經為學術界普遍接受。漢字雖然起源于圖畫,但是圖畫并不等于漢字,隻有當圖畫具了一定的讀音和含義時,才能成為漢字。
倉颉造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