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學的油紙傘作坊 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供圖
“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詩人戴望舒賦予油紙傘以婉約動人的韻味。在浙江杭州,劉有泉、劉偉學爺孫倆“餘杭紙傘”的傳承故事被傳為佳話。
“餘杭紙傘”制作技藝是浙江省級非遺項目,在清乾隆年間就非常有名,至今已有230餘年曆史。随着時代的發展,“餘杭紙傘”技藝因為制作工藝複雜等原因一度消失。這些年,經過劉有泉、劉偉學爺孫倆的努力,餘杭油紙傘不僅走進了現代生活,被更多年輕消費者所喜愛,還走出國門在巴黎家居展、米蘭設計周大放異彩。
在瓶窯鎮塘埠村“餘杭紙傘”展示館,今年70多歲的劉有泉介紹,從前不少外地香客途經餘杭,都會購傘作為禮物送給家鄉的親友。“小時候,家家戶戶都喜歡用油紙傘,但到了上世紀70年代,受鋼骨傘上市的沖擊,油紙傘就漸漸沒落了。”不忍看到油紙傘制作技藝失傳的劉有泉,早在1982年就萌生“一定要把老手藝恢複起來”的念頭。
油紙傘工序繁瑣,民間有“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消算”之說。“會制作油紙傘的老藝人越來越少,制作技藝再不傳承就會慢慢消失。”2006年,本該安享晚年的劉有泉,走上了十裡八鄉拜訪召集老藝人之路。在他的感召下,63歲的房金泉、62歲的陳月祥、60歲的沈麗華和73歲的孫水根,一群年齡總和超過300歲的老夥伴聚到一起重拾舊藝。此後不久,來自德國的設計師克裡斯和同伴張雷夫婦慕名找到劉有泉,學習餘杭紙傘的“濕糊”工藝(用膠水将整張皮紙濕透後一層一層地糊在傘骨之上的一道工藝)。
老人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和餘杭油紙傘的技藝價值,被劉有泉的“90後”孫子劉偉學看在眼裡、刻在心裡。2015年,從杭州師範大學設計系畢業僅一年的劉偉學毅然辭去杭州一家設計公司的安穩工作,回到村裡,從爺爺手中接過“餘杭紙傘”制作工藝傳承的重擔。“當初,身邊很多人對我做紙傘抱有很大的懷疑态度,他們認為我應該留在城市發展,紙傘被曆史遺忘,沒有發展前景,年輕人不該做這件事。”但在劉偉學看來,老手藝油紙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年輕人更要學會珍惜和保護。随後,高中校友湯薇、大學同學王躍成也加入了傳承隊伍。
同年,克裡斯與劉偉學聯合制作了一把大紙傘,作為裝置藝術遠渡重洋,參加巴黎MO展覽、米蘭設計周展覽以及雅典博物館展覽,這更加堅定了劉偉學的選擇。“制傘過程中,許多看似微小的細節,都會影響到一把傘的好與壞。”憑着對油紙傘的熱愛和平時所學的專業設計知識,劉偉學對油紙傘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傳統的技藝加上時尚的眼力,很快“餘杭紙傘”有了新的模樣:以更輕便的竹子取代木頭做傘杆,以韌度更好、帶有天然肌理的皮紙替代桃花紙,換用味道更淡、光澤更細膩的木蠟油;和潮牌服裝跨界合作,将潮流元素融入油紙傘制作;打造迷你版材料包,供人們體驗從傘骨到完整紙傘的制作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劉偉學将家裡的老宅改造成“餘杭紙傘展示館”,打造餘杭紙傘制作工坊展示油紙傘作品及其制作工藝,開辦油紙傘制作學堂,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學習傳承老手藝。“作為年輕人,我們既要傳承,也要創新,讓老手藝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這才是傳承的應有之道。”劉偉學說。
在劉偉學的努力下,實用、好看、精緻的餘杭紙傘不僅擁有了更為多樣和多彩的傘面,還衍生出了庭院大傘、紙傘燈、紙傘亭、桌椅、裝置藝術等新産品,頻頻亮相國内外設計展。此外,他還專門開設“紙傘之家”網店,吸引了8萬多粉絲關注。如今,鎮上一些村民和閑居在家的退休人員都加入了“紙傘之家”隊伍,他們有空就聚在一起制作紙傘,還能有工資收入。
2021年,劉偉學在村裡辦起了研學課堂,不僅吸引了大量餘杭紙傘的愛好者前來學藝,還成功帶動了工坊周邊村民增收。“紙傘之家”所在的塘埠村發展成為餘杭紙傘制作傳承基地,劉偉學也摘得餘杭區第一屆“十佳農村青年緻富帶頭人”榮譽稱号。
不久前,餘杭油紙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文淵閣驚豔亮相,古老的非遺技藝在年輕的劉偉學手中再次建立了與現代生活的鍊接,形成了一個傳承支持産業、産業促進就業、就業助力傳承的非遺産業閉環。“接下來,我們要将‘紙傘之家’打造成餘杭區的文化窗口,并輻射帶動文旅産業的高質量發展,帶領村民一起邁向共同富裕。”劉偉學信心滿懷。(徐繼宏)
來源: 中國文化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