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問篇第三十三章講解?54. “夷”、“希”、“微”三者為何“不可緻诘”?,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憲問篇第三十三章講解?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54. “夷”、“希”、“微”三者為何“不可緻诘”?
《道德經》第十四章開頭部分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此三者”為何“不可緻诘”?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視之不見名曰夷’,無色曰夷。言一無采色,不可得視而見之。‘聽之不聞名曰希’,無聲曰希。言一無音聲,不可得聽而聞之。‘搏之不得名曰微’,無形曰微。言一無形體,不可搏持而得之。‘此三者不可緻诘’,三者,謂夷、希、微也。不可緻诘者,夫無色、無聲、無形,口不能言,書不能傳,當受之以靜,求之以神,不可诘問而得之也。‘故混而為一’,混,合也。故合于三名之而為一。”他說“不可緻诘”的原因是“無色、無聲、無形”,得到就行,不問來路。
王弼注:“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為名,故不可緻诘,混而為一也。”沒說清楚為什麼不可緻诘。看現代名人的解釋:
餘秋雨翻譯:“看它看不見,叫‘夷’;聽它聽不見,叫‘希’;摸它摸不着,叫‘微’。這三方面,都混而為一,無可追究。”(餘秋雨:《老子通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47頁。)他說“不可緻诘”是因為“這三方面,都混而為一,無可追究。”
陳鼓應引述:“這些都是形容道為我們感官所無從認識的,它超越了人類一切感覺知覺的作用。難怪老子會說它不可思議(‘不可緻诘’)。”(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28頁。)他的解釋比較合理。
劉笑敢說:“‘三者’當指‘夷’、‘希’、‘微’,都是感官無法把握的特點,因此,是‘不可緻诘’,即無法究根問底。”(劉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85頁。)說得有理。
“視之不見,名曰夷”。視而不見,為什麼叫做“夷”呢?夷,主要是平坦的意思。平坦開闊,一望無際,也就“視而不見”了。視而不見可引申為無色。
“聽之不聞,名曰希”。聽之不聞,為什麼叫做“希”?希,主要是希少,希罕,希望的意思。在這裡應該是希罕,意為聽不到任何聲音,亦即無聲。
“搏之不得,名曰微”。這句好理解。搏,主要是搏鬥、搏動之意,也還有捕捉、觸摸的意思。微,就是輕微,細微,微微。細微的東西就像空氣,怎麼能捕足得到呢?所以是無形。
“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無色,無聲又無形的東西沒有必要去深究它,而且它們原本就是混為一體的東西,也就是“道”。道“不可緻诘”。“緻”,意為細緻、周密、精微;“诘”,讀jié。《說文》:“诘,問也。”本義是詢問、追問的意思。“緻诘”就是不要過分追問,不要打破砂鍋問到底。“道”是說不清、道不白的一個東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