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新出行迎來了 5 款微型主流純電動車橫評的大項目,詳細可閱讀《5 款熱門純電動微型車橫評 11 項測試數據出爐》一文,由于當時的精力都花在了拍照和測試數據,以及後期文章撰寫方面,同時行文風格也都以對比為主,因此很多網友和準車主在看完後,紛紛對單車的表現提出了很多疑問,其中最近銷量猛增的長安奔奔 EV 成為了重點車型,因此新出行便專門對奔奔EV又進行了體驗,不過在分享感受之前,還是先來回答幾個網友最關注的問題吧。
一、奔奔EV到底分哪幾種版本?2017年補貼後的價格與2016年相同嗎?
長安奔奔EV其實早在 2016 年廣州車展(11 月 18 日)中就正式上市了,并推出了 6 款車型,官方指導售價在 15.48-17.18 萬元,在享受 2016 年的總補貼後,實際的市場價格為 6.48-8.18 萬元。而網友最關注的便是,随着 2017 年“補貼退坡”後,奔奔 EV 在 2017 年裡補貼後的價格是不是也少了?
至于這 6 款車型僅從配置上來看,應該隻有 3 款,分别是标準型、時尚型和豪華型,因為無論是續航 180km 的,還是續航 210km 的車型,隻要型号相同,整車的配置是完全一樣的,相對比來說不同就是續航裡程而已。
二、如果已看準了奔奔EV,到底哪款車型最推薦購買呢?
首先還是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看,如果你在限購城市中隻是為了“占号”,其實我們并不建議購買奔奔 EV,整體性價比一般;但如果是非常注重安全和行駛品質的消費者,同時預算又比較有限,那麼續航 180km 的标準型值得考慮。
如果是購買作為家庭日常用車,且使用頻率還很高的家庭用戶,我們更推薦購買補貼後售價為 7.08 萬元的時尚型(續航 180km)。因此中配版車型在科技感、舒适性和安全性方面均有很大的升級,更像是一款“标準”的家用車,而多花 6000 元去買同型号的 210km 車型,感覺真沒有必要,因為 180km 的續航滿足城市内的日常使用完全足夠了。
不過對續航裡程有輕微焦慮症,同時預算又相對充裕的消費者來說,續航為 210km 時尚型也值得考慮。而頂配版的豪華型,其實是賣給偏愛天窗的消費者。而值得注意的是,續航 180km 車型中配與頂配的差價為 6000 元,但續航 210km 這兩款車型的差價則為 5000 元。
三、新出行認為長安奔奔EV最大的優點是什麼?
其實在 5 萬元左右的純電動代步車中,奔奔 EV 的市場價格相比競品來說是高出了不少,但整車的均衡且突出的綜合優勢很明顯。第一,該車是基于燃油車所升級打造,這點讓整車無論是外觀設計、材質和工藝,還是整車調校等方面都延續了燃油車的特點;第二,奔奔在續航達到該價位标準裡程的同時,整車的安全性明顯要高于其他競品。
全方位最均衡的表現就是長安奔奔EV最大的優勢所在
第三,整車開起來的行駛品質在同級别中也最好,無論是動力的表現,動能回收的力度,刹車的線性,還是對颠簸路面的過濾等方面。另外,奔奔 EV 還是為數不多支持快充的純電動車,對于該預算内的剛需用戶來說,奔奔 EV 非常值得推薦。
四、奔奔EV都支持哪些充電模式,具體的時間和價格又分别是多少?
首先要知道長安奔奔 EV 是支持慢充和快充這兩種模式的,其中慢充接口隐藏在了車頭品牌 LOGO 的背部,快充接口則位于車身右側的後翼子闆處,同時在掀起行李廂地闆時,還能看到配贈的一根 16A 的随車充插頭,這主要是用于家庭 220V 充電時所使用。
根據我們所測試的結果來看,奔奔 EV 在南方電網的快充(電壓約 330V)充電樁下,僅需 50 分鐘便可将電量充滿,而根據平均 1.5 元/度(電費 服務費)來看,充滿一次則需要大約 44 元;而使用随車身在家用 220V 接口上進行慢充時,大約需要 9 小時才可完全充滿電量,具體的費用則僅約為 13.75 元(家用電 0.5 元/度,沒有服務費)。
PS:在日常使用純電動車時,新出行還是推薦使用慢充電流來進行充電,這樣有利于電池更長久的使用,而在緊急或遇到突發外出(續航不足以應對)時,再使用快速充電樁進行補電。
外觀:依舊走的是呆萌與可愛路線 細節處藍色飾條增添科技感還記得在進行橫評時,無論是新出行編輯部的同學,還是前來參與共同評測的網友,大部分都認為長安奔奔 EV 的顔值最高。這一方面是大家受到“傳統汽車”固有思維的影響,畢竟奔奔 EV 是基于奔奔燃油版升級而來的,因此在這 5 款裡看上去更像是一款标準的“車”;另一方面,其實新奔奔燃油版在推出時,外觀設計就得到了衆多好評,可以說長安汽車從逸動開始,旗下産品的顔值都不低。
但同時這也存在一個缺點,就是沒有什麼創新可言了,熟悉長安奔奔燃油版的人,相信看到奔奔 EV 時也并不會陌生,充其量會覺得細節上所新增的藍色飾條還挺好看的,作為一種拉花算是很不錯的裝飾。由于奔奔 EV 目前隻有一種車身配色,相比五彩缤紛的燃油版的确顯得是單調了些,但是這種“藍天白雲”的配色很有親和力,同時也彰顯出了一定的科技美感。
奔奔 EV 為了彰顯出自己新能源車的特殊身份,前臉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将中間的飾闆變成了純藍色,其中品牌 LOGO 的底色也變為了藍色,不過底部的鍍鉻條還是保持着原樣,但右下方所新增的“EV”标識則很好地突出了該車的屬性。
前大燈組的造型與燃油車完全相同,飽滿的造型還突出了一些可愛的特點,盡管全系車型都标配的是傳統鹵素大燈,但内部燈具之間的金屬裝飾件非常搶眼,同時還營造出了“燈眉”的視覺效果,以及使得前大燈顯得更加精神了些。
前臉底部黑色的大尺寸“U形”進氣格栅依舊得到了保存,同時頂部兩端還向外延伸,并與兩側水滴狀的霧燈區域相連,整體的造型頗具個性化,不過低配的标準版并未配備霧燈,而中高配車型此處安裝的也是 LED 日間行車燈。另外,整個下部分的設計層次感明顯,這也營造出了動感的前唇。
奔奔 EV 的慢充接口設計在了前臉品牌 LOGO 的背部,這與大多數純電動車一樣采用了隐藏式的設計,一般使用專用的充電樁進行充電時,需要 6-8 小時;而使用随車充 16A 的接口插在家用 220V 電源上充電時,大約需要 9 小時才可完全充滿電量,大概的電費約為 13.75 元(家用電平均 0.5 元/度)。
值得一提的是,奔奔 EV 是為數不多支持快充的微型純電動車,快充接口位于車身右側的後翼子闆處。在我們進行橫評時,使用的是南方電網的快速充電樁(充電電壓約 330V),再結合奔奔 EV 所支持的 100A 充電電流,充滿一次電僅需 50 分鐘,同時整體的費用約為 44 元(充電費 服務費約為 1.6 元/度)。
奔奔 EV 車身側面與燃油版完全一緻,同樣采用了雙腰線的設計,同時整體的車身尺寸也相比主要競争對手大一圈,尤其是軸距上的優勢更為明顯。
而外觀設計上與燃油車不同的就隻是全新配色的輪毂了,這種藍與銀的混搭更好地營造出了時刻保持動态的視覺效果。其中輪毂為五輻的镂空樣式,并配備了瑪吉斯品牌的輪胎,具體規格為 175/60 R15,市場售價約為 350 元/條。
奔奔 EV 車尾的造型同樣立體層次感明顯,整體與前臉相呼應,其中藍色的品牌 LOGO 和右下角處張貼的電動汽車專屬的“EV”标識,讓其與燃油版進行了明顯的區分,不過這裡必須要說的是,由于體驗車型為最低配的基礎型,因此并沒有配備後雨刷。
尾燈組的造型為了與前大燈組相呼應,同樣采用了扁圓型的設計,其中内部的結構也很有層次感,尤其是中間類似光帶的設計,在點亮後視覺效果還不錯,同時也提升了整車的辨識度。
後保險杠的造型很個性化,同時也富有層次感,隻是由于低配車型的緣故,這裡并不提供倒車雷達和倒車影像所需的攝像頭,這對于新手來說安全性要略差一些。而底部也運用了黑色的包圍,兩邊的頂部均集成了反光闆,這種設計完全是為了與前臉相呼應。另外,由于是純電動車,因此奔奔 EV 并沒有排氣筒這個部件。
内飾:雙色拼接風格突顯年輕化 整體材質和做工都有較高水準長安奔奔 EV 的内飾并沒什麼驚喜,與燃油車完全一緻,同樣采用了讨好年輕消費者的雙色拼接風格,細節處還也使用了鍍鉻條的裝飾。
整個中控台和門闆上也均為硬塑料的材質,不過整體的做工還是很紮實的,各部位的接縫也非常的均勻,内部也沒有刺鼻的氣味,這在同級别車型中都是偏上等的水準。
隻是由于體驗車型為低配版的基礎型,除了沒有配備多功能方向盤外,儀表盤也是燃油版上的單速樣式,中控台中央更是缺失了純電動車“标配”的大尺寸觸控屏,可以說在科技性方面,低配版的奔奔 EV 太不入流了,不過奔奔 EV 較好的性能和駕駛體驗能彌補這些不足。
然而在細節設計上,奔奔 EV 還是很細心的。例如儀表盤遮光闆的左上角處,将“TRIP”的調節按鍵設計在了此處,同時采用了醒目的銀色按鍵,不過初次接觸該車的朋友還需适應下。
中控台中間處僅配備了普通的 CD 機,左上方的小屏幕可顯示電台信息和 USB 曲目等,右上方的小屏幕則主要負責時間的顯示,中間所有按鍵的布局還算合理,使用起來的阻尼感也還不錯。最得知一提的是,在下方還設計有一個儲物格,存放手機和其他随身小物件非常的合适。
底部的空調操控區域也采用了傳統的旋鈕 按鍵布局,其實我們覺得這種經典的設計更利于在行車過程中的“盲操”,而相反全部以觸控代替的新方式,除了科技感上要更強外,使用起來并不一定比經典的好,除非能将語音識别做的非常優秀。
在中控台底部處還提供了一個 12V 的電源接口和 USB 接口,最下方的儲物空間放置一部 4.7 英寸的 iPhone 後還有餘量。而全系标配了遮陽闆,不過隻有副駕駛席的才帶有化妝鏡,但遺憾的是并沒有配備專門的照明燈,因此隻能用閱讀燈來補下光了。
空間:後排腿部空間在同級别中最寬敞 整車安全性能也更高盡管長安奔奔 EV 内飾中可說的地方并不多,但整體的實用性還是很不錯的。車本來就是一個代步工具,能保障最大安全性的同時提供出行方式,同時又能滿足日常的裝載需求,那就符合這個價位的定義了。在體驗了奔奔 EV 後,我們對該車空間上的表現都給予了一緻的好評。
一上車最常用的兩個儲物空間分别是中控台中央處儲物格和前排地台前端的儲物格。中控台儲物格組要用來存放些票據和卡片等雜物,這是由于低配版沒有中控屏幕才“獲得”的額外儲物空間。而最底部的儲物格面積較大,放置一部 4.7 英寸 iPhone 6S 後,還有很多餘量,同時底部還進行了防滑的處理,再配合上面 USB 接口進行充電,可以說這個設計非常的實用。
除此之外,在車門闆内側處,上層較大的凹槽設計不僅是内門把手,同時關上門後也能成為“儲物格”,至少放置一部 iPhone 6S 是沒有問題。而前方除了主駕駛席的玻璃是一鍵升降外,其餘車窗均不支持。
前排車門内闆底部的儲物格設計的更修長些,同時前端帶凹槽的地方還可豎着存放兩個普通水瓶;盡管後排車門内闆的空間偏短,但凸出的設計同樣可存放兩個水瓶。
由于奔奔 EV 隻有頂配車型才配備了前排扶手箱,因此在位于手刹後方還設計有一個杯架。經過實際的使用,發現就算駕駛者将水瓶放置在此處也很容易拿取,同時擺放在這裡對于後排乘客的使用也非常順手。
得益于奔奔 EV 在同級别中更大的車身尺寸和 2410mm 的軸距,這使得整車的内部駕乘空間更加寬敞,同時又是一款标準的 4 門 5 座車型,因此在日常的使用方面顯得更加實用。
盡管奔奔 EV 全系标配的是織物座椅(可選裝皮質座椅),但坐好後的包裹性還算不錯,不過由于坐墊和靠背的材質偏硬,舒适性較為一般。同時後排座椅的乘坐感受與前排相差不大,并配備了 3 條三點式安全帶,如果中間座椅能配個頭枕就更好了。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入門級的微型純電動車中,竟然還有車型連安全氣囊和 ABS 都沒有配備,而反觀奔奔 EV,全系除了基本的安全配置外,更是多出了刹車輔助系統,這在緊急情況下可大幅縮短刹車距離來提升安全性,因此在橫評的5款車型中,奔奔 EV 的安全性也是最高的。
乘坐空間的體驗方面,我們請來了身高為 168cm 的雨絲同學進行測量。當體驗者進入駕駛席且調整到最佳的坐姿時,此時頭部空間的餘量還有兩拳之多;随後再坐入後排時,頭部和腿部的剩餘空間分别為“一拳四指”和“一拳三指”。
另外,當新出行雨絲同學、新出行吳穎和新出行大雄 3 位成年人(各自代表不同體型的乘客)坐在奔奔 EV 後排時,整體表現還算是剛剛好。盡管坐在中間的吳穎表示平整的地闆不會讓自己“騎”着坐而難受,但沒有頭枕對安全性還是有所影響。
在測量奔奔 EV 行李廂标準容積時,我們采用了兩個普通的雙肩背包、一個 20 寸拉杆箱和一個 24 寸拉杆箱作為兩人出行的裝備。通過好幾種存放形式,最終發現隻能分别将拉杆箱平鋪和側向垂直存放,然後的剩餘空間才能裝入兩個雙肩包,整體算是比較局促了。
好在奔奔 EV 的後排座椅支持 4/6 比例放倒,相比同級别主流車型僅整體放倒的來說,奔奔EV在空間上的靈活性表現更好,不過當後排座椅放倒後,還是與行李廂地闆存在一定的高度,但這依舊能托運些尺寸偏大的行李物品,這也增大了微型純電動車在日常的實用性。
動力:動力輸出強勁且平順 懸挂偏軟且對颠簸過濾的較好奔奔 EV 無論是 180km 續航版,還是 210km 續航版的車型,全系均搭載了一款永磁同步電動機,并能提供 75Ps 的最大動力輸出,以及 170Nm 的峰值扭矩。簡單點來說,在同級純電動車中,奔奔 EV 的爆發力是非常不錯的,加速性能也很優異。
與電動機相匹配的是一套采用旋鈕式換擋機構的單速變速器,并帶有讓電門更加靈敏的 S 擋模式。與此同時,奔奔 EV 全系還都采用了比較常見的前麥弗遜式和後扭力梁式的非獨立懸挂系統,由于整體調校偏軟,因此對路面上細碎颠簸過濾的也比較好。
動态體驗:撇開價位談駕控 它是這個級别裡面的頂梁柱
足夠底氣去推翻“微型電動車駕駛品質低”的言論,它拉升微型電動車的檔次感,無論是底盤調教、整車素質塑造微型電動車全新面貌形象。我喜歡它的調教,但我又恨它同級别最貴的價格。就是這樣的相互矛盾,可以說如果手頭富裕的話,奔奔 EV 是最佳之選。
每一個部件都很協調,這是油改電的最大特點。長安奔奔是一款很成熟的車型,奔奔 EV 是在汽油版的基礎上改用全電動驅動總成,這與其它車型不同,它的硬件結構成熟度是其它車型無法媲美的。
正因如此,在動态感受上每一個部件都給人紮實的感受,哪怕是在非鋪裝路上它比江淮 iEV6E 的質感更好,車身的彈跳幅度處理得很柔和,這和奇瑞 eQ1 或者北汽 EC180 的直上直下感受截然不同。它是這個級别裡面底盤質感最好的車型,細微颠簸過濾得很到位,哪怕面對大幅度的颠簸也不至于讓駕駛者失去信心,下意識不會去踩一腳刹車。
不可避免的是微型電動車都會出現提速乏力的情況,一方面是電池組尺寸受限,提升電機功率直接導緻嚴重的續航裡程下降;另一方面,各個廠家對微型電動車的調教都比較保守,出廠标準以穩為主。如果是希望在微型電動車上找到駕駛樂趣的,我還是勸你死了這條心。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奔奔 EV 的動力算不上出類拔萃,但是相比起低價位的同類型競品,這樣的動力足夠了,哪怕是四人出行爬坡問題不大,至少比北汽 EC180 要強多了。
有很多人會擔心電動車瞬間的峰值扭矩輸出會導緻不舒服,甚至影響安全。在奔奔 EV 上,這樣的問題不存在,它沒有采用很靈敏的電門換取駕駛者動力澎湃的錯覺,最大功率 75 馬力,峰值扭矩 170 牛·米的輸出非常線性。在 45 公裡/小時以上通過直角彎道也是被允許的,後橋扭力梁式懸架并沒有出現支撐力不足,這點能大幅度提升駕駛信心。
整體而言,奔奔 EV 的調教很“傳統汽車”,它有着和汽油版本幾乎一樣的外觀,并且有着和汽油版本相似的提速質感以及駕駛品質,比汽油版更好的是它的低速巡航 NVH 更好,大概在 52 分貝左右。然而讓不足的是它的制動效果,初段制動力比較弱,跟車比較緊的時候會讓駕駛者“驚”一下。指向性雖說是我們測試過的五款車之中比較好的,但是站在這個價位和更高一級别的小型電動車相比,轉向質感還是虛了一些,并且方向盤經常會出現不知所措的左右擺動。
全文總結:不少網友都在感歎奔奔 EV 的價格高了一些,但如果對比着開過同級别的主流車型後,你會覺得這多出的 1 萬元是值得的。一方面對于購買這個級别車型的消費者來說,更好的安全性無疑是共同追求的,而在這點上可以說奔奔 EV 做的最好,隻是相對科技配置上就差了一些;另一方面,無論是整車品質,還是駕駛起來的行駛質感,奔奔也明顯強于其他 5 萬元左右的純電動車。
綜合來看,如果是打算購買一輛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好的家庭 5 座車,奔奔 EV 無疑是這個級别中綜合實力最強的車型,而作為城市内的代步工具,續航 180km 的時尚型是新出行所推薦的重點車型,如果預算充裕,210km 的尊貴版也可以考慮,但如果在限購城市裡隻是為了指标而“占号”的,我們并不推薦購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