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巴比倫空中花園現在還有嗎

巴比倫空中花園現在還有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1 08:08:23

巴比倫空中花園現在還有嗎?想象一下:廣袤無垠的沙漠裡,炙熱的空氣讓人無法呼吸;隻要有一絲風吹過,就會帶起一片沙塵,刮在臉上,嗆到嘴裡,迷了雙眼……而正是在這片極其惡劣的環境中,人們造出了古代最壯觀的園林層層疊疊的巨型露台上種植着品類繁多的植物,不但有芬芳的花朵,還有來自異域的參天大樹在那片天堂裡,憑借着極為發達的灌溉系統,清泉源源不絕這些“空中花園”建在26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境内)的巴比倫,對當時歐洲人來說,與那裡真是隔了千山萬水:巴比倫與雅典城之間的直線距離達 2000千米然而一踏入空中花園,眼前壯麗的景色就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就難怪希臘人會将這一精美的建築傑作列為奇迹之一了唯一的問題是,自從19世紀發現巴比倫遺址以來,盡管曆史學家挖掘了很長時間,卻始終沒有找到花園的任何痕迹因此,某些曆史學 家認為“空中花園”隻是一個傳說,而另一些人則堅信“空中花園一定藏在某個角落,隻是我們還不知道在哪裡而已……”,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巴比倫空中花園現在還有嗎?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巴比倫空中花園現在還有嗎(巴比倫沒有空中花園)1

巴比倫空中花園現在還有嗎

古典時代的七大奇迹中,唯有巴比倫的空中花園迄今未能找到遺迹。一名英國曆史學家或許終于找到了它,但不在我們預料的地方……

想象一下:廣袤無垠的沙漠裡,炙熱的空氣讓人無法呼吸;隻要有一絲風吹過,就會帶起一片沙塵,刮在臉上,嗆到嘴裡,迷了雙眼……而正是在這片極其惡劣的環境中,人們造出了古代最壯觀的園林。層層疊疊的巨型露台上種植着品類繁多的植物,不但有芬芳的花朵,還有來自異域的參天大樹。在那片天堂裡,憑借着極為發達的灌溉系統,清泉源源不絕。這些“空中花園”建在26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境内)的巴比倫,對當時歐洲人來說,與那裡真是隔了千山萬水:巴比倫與雅典城之間的直線距離達 2000千米!然而一踏入空中花園,眼前壯麗的景色就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就難怪希臘人會将這一精美的建築傑作列為奇迹之一了。唯一的問題是,自從19世紀發現巴比倫遺址以來,盡管曆史學家挖掘了很長時間,卻始終沒有找到花園的任何痕迹。因此,某些曆史學 家認為“空中花園”隻是一個傳說,而另一些人則堅信“空中花園一定藏在某個角落,隻是我們還不知道在哪裡而已……”

兩座城市,兩個帝國

美索不達米亞(意 為“兩條河流中的土地”)地區現位于伊拉克境内。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這兩大河流的灌溉下,那裡從公元前6000年開始就有人類居住。正是在那裡誕生了最早的人類文明,同時也出現了第一批文字記載。

曆時20年的調查

1990年代初,英國曆史學家斯蒂芬妮·達蕾(Stephanie Dalley)開始關注這個問題的症結。她花了20年的時間,試圖找出該奇迹的痕迹,結果得出兩大結論:“空中花園”的确存在;它并不在巴比倫,而位于巴比倫以北500千米之外的尼尼微城(參見上方地圖)。她通過破譯刻在黏土闆上的楔形文字得出了上述結論。是的,在這片幹涸的土地上,根本沒有當時盛行的莎草紙,人們使用葦尖在黏土闆上寫字,接着将其用火燒制或直接在太陽底下曬幹。閱讀了許多資料後,達蕾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巴比倫人幾乎從來沒談到過他們的花園。這真是太奇怪了!要知道巴比倫“空中花園”可是大名鼎鼎。而令我們的曆史學家更為驚訝的是,巴比倫的強勁對手,位于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亞述,卻不斷誇贊自己花園的壯麗景色,簡直令人費解……

這幅在尼尼微城宮殿裡找到的淺浮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它向我們展示了辛那赫裡布花園裡儀仗隊行進的場景。

全無痕迹的花園

為了把這一切弄個水落石出,斯蒂芬妮·達蕾決定将所有提及這一世界奇迹的古代文獻好好研究一番,尤其是公元前1世紀的兩位智者、西西裡的狄奧多羅斯(Diodorus Siculus)和斯特拉波(Strabo)的記載。令她意外的是,這兩人對巴比倫空中花園的描寫極為詳盡,提到其長約120米,由多層階梯般排布、層層變小的樓層構成。斯特拉波甚至還提到了一種精密的蝸杆系統,可以把水從河中運送到花園最上層。

如此詳盡的描述,足以讓人相信兩位智者一定近距離觀察過空中花園。但是這貌似又是不可能的事,要知道在狄奧多羅斯和斯特拉波所生活的時代,巴比倫城隻剩一片廢墟。尼布甲尼撒二世國王在5個世紀前所建造的著名的空中花園,早已不複存在。這兩位希臘學者唯有參考更早的文獻,才能描述該奇迹。但他們參考的是哪些文本呢?在巴比倫發現的任何資料,無論是黏土闆或是(淺)浮雕,都沒有任何有關花園的記錄,狄奧多羅斯和斯特拉波是如何寫得如此繪聲繪色的描述呢?達蕾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因為她知道美索不達米亞人是出了名的“唠叨”:迄今掌握的巴比倫和亞述的文獻與拉丁文文獻一樣多,而考古挖掘工作還遠遠沒有結束……

考古學家在大量的石頭、石碑或是磚塊上面找到了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統治期間所有工程情況的記錄,唯獨空中花園不見蹤迹。希臘偉大的曆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公元前5世紀遊曆巴比倫時,為巴比倫城壯觀的圍牆及巨大的金字形神塔所折服,但對于綠化狀況隻字未提。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相反,另一位君主從未停止對自己宮殿中花園美景的誇耀,他的名字叫辛那赫裡布,于公元前704年~公元前681年統治亞述國,比尼布甲尼撒二世所在的時代要早近一個世紀。達蕾對這位亞述君主和他遺留給後代子孫的大量文獻再熟悉不過了,尤其是一根“辛那赫裡布棱柱”(泥質六面柱)上镌刻的内容。在該段文字中,這位君主詳細描述了與尼尼微宮殿相鄰的花園,其中還提到了生長在那裡各種各樣的芳香植物,它們被果園和來自于整個美索不達米亞的各種樹木包圍。但是文章中的某些片段還是令人難以理解,比如辛那赫裡布提到他發明了一種“為大樹幹和棕榈樹制造的黏土模具,以便整天都能把水運上來”。盡管斯蒂芬妮·達蕾是這一領域的專家,她還是覺得這段文字令人費解,因為整段描述文學性極強,甚至可以說富有詩意。于是她認為樹幹和棕榈樹也許是種形象化的比喻,畢竟,用大自然中的例子來描述一種新技術的方法即使在如今也頗為常見,如用于互聯網的“web”一詞原指蜘蛛網。但是棕榈樹又能讓人聯想到什麼呢?

亞述國王薩爾貢二世(右側)和他的兒子辛那赫裡布。

藏于棕榈樹中的關鍵

達蕾不是植物方面的專家,但是她知道從何下手查起。這位曆史學家立即奔向牛津大學植物園!她發現棕榈樹樹幹像擰緊的麻繩,那是因為棕榈樹的葉子在整個生長期間都會從樹莖部分開始以螺旋方式生長。因此當葉子掉落的時候,就會在樹幹上留下一個印記,使樹幹看上去像擰過一樣,或是近似一根蝸杆!達蕾确信,“棕榈樹”對應的是斯特拉波描寫的可以将水送至高處的銅質螺杆。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麼“辛那赫裡布棱柱”文獻中所提到的“大樹幹”應該是内裝有蝸杆的銅質柱體。至于“黏土模具”,無疑是那些被塑成螺旋形、放入柱體内的鑄造模具。接着隻要把熔化的銅倒進柱體裡,就可以獲得所需裝置了。

阿基米德蝸杆

不要被它的名字迷惑了,阿基米德蝸杆并不是由這位希臘智者發明的。早在公元前7世紀,亞述人民就開始使用這種蝸杆了。具體來說,那是一種鑲嵌在柱體中,始終朝一個方向轉動的蝸杆。如果我們把蝸杆的一頭浸入水中,那麼水就可以沿着螺旋管一直運到頂端。螺杆的傾斜角度不應超過37°,這樣整個系統才能更有效。根據斯蒂芬妮·達蕾的研究,空中花園應該擁有兩組共6個阿基米德蝸杆。第一個蝸杆上的水會被引入蓄水池,在那裡再由下一個蝸杆将水抽走,如此重複,直到最高處。根據辛那赫裡布的描述,蝸杆的運作要靠繩索、細線和銅鍊,但除此之外沒有公布更多細節。甚至到今天,人們還不了解整個系統是如何運作的。

國王建造了90千米的水渠

根據君主的描述,考古學家認為這些“機械”每天可以運送數萬升水用于澆灌花園。但是人們無法從穿越尼尼微城的柯沙河(Khosr River)中取水。事實上,雖然柯沙河就在王宮邊上,但河面實在比宮殿低太多,要往上輸送河水隻能近乎垂直地放置蝸杆——那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在重力作用下,水根本無法攀升到蝸杆的頂端。那麼,水究竟從哪裡來?達蕾又一次在“辛那赫裡布棱柱”上找到了答案。辛那赫裡布國王提到,他使柯沙河的一部分河段改道了。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實上,柯沙河水流湍急,且經常有毀滅性的洪峰出現,足以摧毀那個時代大部分由空心磚構成的建築物。但辛那赫裡布卻動用大批奴隸,花了15年,挖掘出長約90千米的水渠使河流改道;并以相同的手法,使附近地區的山澗水也被引入水渠以增加流量。

人們是如何得知這一切的呢?那是因為在水壩和水渠遺迹周圍發現了大量詳細描寫工程性質和用途的石頭,使我們對建造之王的所有工程都了如指掌。辛那赫裡布在描述中提到,有效馴服了該地區的河流後,還成功地将一部分水流引至空中花園。這是如何做到的呢?達蕾有她自己的看法。在尼尼微城出土的淺浮雕中,有一片來自辛那赫裡布孫子的宮殿,上面雕刻了沿着栽有樹木的山丘邊建造的引水渠。達蕾相信這是後世描繪出的空中花園形象。引水渠就像一個龐大的排水溝,将灌溉該地區的河水引到巨大的阿基米德蝸杆中——這與斯特拉波的描述如出一轍!但像這樣一座毫無疑問由石頭搭起來的建築物,為何我們連一塊石頭也找不到呢?達蕾認為在尼尼微城陷落後,宮殿被拆除,而在這個沙漠之國中特别珍貴的石材則被用于建造新的建築物了。

辛那赫裡布在尼尼微城周圍建造了氣勢恢宏的巨大城牆,而圖中這座被挖掘出來并複原的城門是原來的北三門之一“冥王(Nergal)之門”。

如何解釋500千米的誤差?

沒人找到更多的有關空中花園的痕迹,這一點都不足為奇。被遺棄的由空心磚構成的宮牆,在經年累月的頻繁沙暴和大雨侵蝕下,早已嚴重損壞,因此19世紀以來對辛那赫裡布王宮的挖掘僅找到了地基、幾段殘垣和台階遺迹。也許有人不禁要問,古希臘的作家怎麼會把尼尼微和巴比倫這兩座相距500多千米的敵對城邦混淆起來?對此,達蕾一點也不感到驚訝。她解釋說,在《聖經》(次經)的《友弟德傳》中,就有這樣的片段:“亞述國王尼布甲尼撒在他統治的第十二年,征服了尼尼微城……”此外,阿拉伯作家薩拉比(Tha’Labi)把辛那赫裡布稱為“巴比倫王中之王”,而古希臘哲人色諾芬(Xenophon)則把巴比倫看作是亞述國的首都……遠離美索不達米亞的古代作家很有可能并不關心兩座城池究竟地處何方,究竟由誰統治。因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倫花園,或許應該稱為尼尼微花園才對!達蕾對此深信不疑,但是并非所有的曆史學家都贊同她的觀點,因為和在巴比倫一樣,在亞述的首都也沒有找到有關奇迹的任何線索。這位英國曆史學家希望重新在尼尼微城辛那赫裡布王宮的周圍展開挖掘搜尋——她夢想着能在某塊石碑或是淺浮雕上發現這位君主對空中花園的更詳盡的描寫。如今的問題是,尼尼微的廢墟鄰近伊拉克的摩蘇爾,而那裡近年戰火不斷,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之一,想在那裡破土挖掘暫無可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