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女士,今年七十多歲了,一米六的身高,體重卻隻是勉強達到70斤,看起來很是瘦弱。張女士的女兒不放心,抽休息日帶着張女士到附近的醫院就診。
“醫生,你看看我媽媽,我感覺她太瘦了,是不是得了什麼病?”
“張女士,你平常有什麼不舒服的嗎?”
“暫時沒有感覺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醫生,你給我開個全身系統檢查吧,倘若有病,盡早發現、盡早治療。沒有患病更好,皆大歡喜。”
“暫時不需要,我剛給你大緻檢查了一下身體,之所以這麼瘦大概率和肌肉丢失有關,先觀察吧,出現不适症狀及時随診,平常注意多進行體育鍛煉。”老年人肌肉丢失并不少見,雖然不屬于病理性變化,但是也需要大家多加了解。
肌肉丢失屬于衰老性變化,人機體内部的肌肉力量在25~30歲時達到峰值,從40歲左右開始逐漸下降,通常情況下,到80歲左右,肌肉可消退35%-45%。
肌肉丢失被認為是老年人肌肉功能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和單純的肌肉萎縮并不相同,肌肉丢失專指由于衰老而産生的肌肉質量和肌纖維數量同時減少的現象。
單純性肌肉萎縮比較容易逆轉,主要是因為其不存在肌纖維數量減少的情況。而肌肉丢失的情況比單純性肌肉萎縮複雜得多,不隻是造成肌纖維橫斷面積縮小,還伴有肌纖維數量的減少和肌纖維類型的改變。
存在肌肉丢失情況的老年人,動作常比較遲緩、進行一些精細動作能力差等都是肌肉丢失的常見表現,主要和肌肉丢失導緻肌肉力量變化有關。比如:主動肌與拮抗肌之間的協調能力降低、快速肌力減低較慢速肌力減低明顯、速度力量較肌肉耐力降低明顯等。
另外,性别不同,肌肉丢失的情況也不同。有研究發現:75~80歲的老年男性的肌肉力量大約相當于25歲男性的50%,同年齡的老年女性肌肉力量則相當于25歲女性力量的70%。
之所以不同性别之間肌肉丢失情況不同,和兩方面原因有關。一是年輕女性肌肉力量峰值較年輕男性低,可消退的幅度較小,另一個原因是男性肌肉丢失和肌肉消退的速度比女性快。
讀到這裡,想必大家對肌肉丢失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現在有一個問題需要大家思考,“肌肉丢失,并不屬于病理性改變,是不是不會對身體健康産生影響呢?”
老年人肌肉丢失,雖然不屬于病理變化,但是其對身體健康來說,确實可以稱之為隐患。
一方面,随着肌肉丢失,老年人的肌肉維持功能也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肌肉維持功能是老年人行走以及日常活動必需的能力,是保持身體的某種姿勢或某個關節角度的前提,該種能力的下降會直接導緻老年人摔倒或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因此,肌肉維持功能的降低被認為是老年人肌肉丢失最可怕的負面反應,且一般情況下,老年人下肢肌肉維持功能較上肢差。
另一方面,由于肌肉丢失,機體的新陳代謝水平也随之改變。生理學研究發現,生物體的基礎代謝率同機體整個肌肉質量呈現正向相關關系。即一個人的肌肉量越多,其基礎代謝率越高,反之,肌肉丢失,老年人的基礎代謝率降低,将增加老年人患慢性代謝綜合征的風險。
代謝綜合征主要的緻病因素之一就是胰島素抵抗,而骨骼肌作為人體最大的葡萄糖代謝庫,其質量下降,勢必會進一步加重機體的胰島素抵抗。
主要表現為中心性肥胖,血壓升高、血脂偏高,血糖高于正常值等,并且這些改變,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總而言之,随着老年人肌肉丢失,對身體健康的危害隻大不小。那麼,為了減少其對身體健康的危害,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老年人肌肉丢失,在一定程度上屬于不可逆的改變,但是在臨床上發現,老年人積極進行抗阻訓練,還是能夠部分恢複的。
一般情況下,不建議老年人進行大負荷的抗阻訓練,老年人的訓練效果遠不如年輕人,還有拉傷等風險存在,通常進行中等負荷的抗阻訓練即可。
抗阻訓練也稱為力量訓練,即肌肉主動收縮進行對抗阻力的一種運動形式。根據肌肉長度的變化,可分為等長收縮(收縮的同時,肌肉長度不變)、向心收縮(肌肉收縮時,肌肉長度縮短),離心收縮(肌肉在收縮産生張力的同時被拉長)。
其中,以向心收縮最普遍,沒有特殊說明的情況下,一般是指利用器械或者自由重物進行的向心收縮運動,常見的有仰卧起坐、深蹲起、杠鈴彎舉、仰卧推舉等。
以仰卧推舉為例,保持仰卧狀态,頭部、肩背部、臀部接觸長椅,雙腳緊貼地面,雙臂下放到肘部并保持與背部持平,且小臂與上臂要呈現直角狀态。手掌鎖握杠鈴,做向上推舉的動作,注意保持身體的穩定。
老年人剛開始鍛煉的時候,也可以直接借助抗阻訓練機。因為訓練機限制運動的軌迹,能更好地保護練習者。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運動技巧有所提高後,可以逐漸采用自由重量(杠鈴、啞鈴等)。
注意,老年人參加抗阻訓練,需要對訓練的頻率、持續時間、練習形式等進行多方面考慮,如果患者有特殊情況,像患有心血管疾病、關節炎等,更需要多加注意。建議老年人在參與抗阻訓練之前咨詢專業的醫生,在訓練中需要接受專業人員,比如物理治療師,運動康複師的指導和監督。
除了進行抗阻訓練,可以合用蛋白補劑。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抗阻訓練結合蛋白補充對于老年人肌肉丢失過程有着積極的影響作用,在肌肉質量重建、肌肉蛋白質代謝促進和肌纖維類型的可逆改變中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其中,以富含亮氨酸的蛋白補劑最為有效。
補充蛋白補劑,需要的劑量一般比年輕人大,老年人具有“合成代謝抵抗”。産生合成代謝抵抗的原因有兩種:一是老年人肌肉活動的減少。二是老年人肌肉處理炎症能力的降低,因為急性肌肉炎症、慢性肌肉炎症、與增齡相關的炎性反應都會影響肌肉對合成代謝的敏感性。
有研究表明,年輕人服用蛋白補劑10g就足以刺激肌纖維蛋白合成達到高水平,對老年人則需要20g補劑可以刺激肌肉蛋白合成高于平常水平。而在補充到30g時,年輕人和老年人肌肉蛋白合成水平均進入平台期(基本相當于安靜時的120%),不再增長。
提示:老年人雖然需要劑量偏大,但是也要有限度,且注意劑量的多少,要準醫囑哦。
随着年齡的增長,肌肉丢失不可避免,然而,肌肉丢失對身體的危害還是很大的,主要體現在肌肉的維持功能的降低和機體的新陳代謝水平降低。不過有兩種幹預措施可以延緩肌肉丢失,分别是體育鍛煉和補充蛋白制劑,大家可以多加留意哦。
參考文獻:
【1】朱志鋒. 肌肉丢失、運動幹預及肌肉重建[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7(33):6034-6040.
【2】郎爽,陳恒亭,馬信龍. 老年創傷人群中肌肉減少症的研究進展[J].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22,28(01):122-126.
【3】章碧瓊,任達華,阮棉芳,李琴琴,侯丹平,王正平. 抗阻運動與肌肉減少症的防治[J]. 浙江體育科學,2021,43(01):87-94 10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