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憶江南》共有3首,是一組小詞,當年白居易在杭州擔任刺史2年,留下了很多功績,直到現在還被杭州人傳頌,後來又到蘇州擔任刺史一年餘,他還曾在蘇杭旅居遊玩,對江南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當他因病離開蘇州後十多年,還對江南風光戀戀不忘,寫下了這組《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谙。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第一首是總寫蘇杭兩地的春景,白居易對江南的喜愛絲毫不加掩飾,開口就來“江南好!”,也說明了為什麼要憶江南,因為好,才有回憶的價值,才不能不憶。他怎麼知道江南好呢?因為“風景舊曾谙”:我當年在這裡生活過,親身體驗過了江南的各種好。
接下來兩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描寫江南美景的千古名句,也是我最愛的寫江南的詩句,這兩句詩對“舊曾谙”進行了具體說明。“藍”,是指藍草,也指一種青綠色的染料,跟我們今天理解的藍色不一樣。
春天到來時,百花争豔,一輪紅日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耀得像火一樣紅,春光水綠,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綠波蕩漾。
花和日,是為了給春天的江南風光染色,紅和綠,是染色後,兩種不同顔色的相互映襯,于是就有了紅勝火,綠如藍。
這種使用不同色彩映襯景色的手法,在詩詞中尤為常見,比如杜甫的“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居易也有過很多這樣的詩句,比如“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這樣的手法,使得色彩更加絢麗,而且具有層次,使人一讀到就能把相應的景色呈現在腦中。
最後,他用一句“能不憶江南”收尾,加強了對江南春景的肯定,但這是一個反問句,則更造成了一種悠遠的韻味。
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總寫完整個江南的春景,很自然地就過渡到具體的地方。
這第二首,以杭州領銜,也是對第一首最後一句的回答。“能不憶江南?”當然不能,憶江南就得從杭州開始。
杭州,對于白居易是一個重要的地方,他在杭州為官兩年,不但創造了很多功績,還留下了許多詩篇,他在杭州西湖漫步行走,怎麼也走不夠,因為這裡太美了,他太愛了,所以寫出了“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但是這裡,他并沒有再次選擇春景,而是寫了杭州的秋天,大概是他寫杭州之春寫的太多,還為了和第一首重複吧。
杭州之春,給白居易最深印象的是,靈隐寺賞月賞桂花,和在郡亭上觀錢塘江潮。
山寺就是靈隐寺,在西湖西邊,能賞桂的地方多了,為什麼詩人獨愛靈隐寺的桂花?因為傳說靈隐寺的桂花是從月宮中掉下來的。當他聞着桂花飄香,擡頭看到月亮的時候,肯定聯想到了月宮中的嫦娥和玉兔,這是一種靜谧而朦胧的美。
錢塘江潮就不用多說了,即使沒親眼看到過,在小學課本上我們也能知道,錢塘江潮洶湧澎湃,後浪趕前浪,一層接一層,可謂是排山倒海一般。而白居易筆下呢,他用一種充滿趣味的方式,說自己是“枕”着郡亭在觀潮,錢塘江潮的排山倒海之勢,被白居易隐藏在了悠閑自在的筆墨中,與靈隐寺中的桂花,既相得益彰,又對比鮮明。
這樣深刻的美景在心中日日呈現,自然會生出“何日再重遊”的期望。
其三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複相逢?第三首寫蘇州,相對前兩首稍顯平庸。甚至因為其寫到歌舞生活,很多人都對這一首嗤之以鼻,真是搞不懂,難道生活中就不能有歌舞了?
吳宮,就是館娃宮,是吳王夫差為西施而建。起筆雖然提到了吳宮,但也隻是點到為止,其主角并不是吳宮美景,而是其中的歌舞小姐姐和自己。不過話說回來,美麗的小姐姐本身不也是一種美景麼?
他在吳宮裡,喝着飽含春意的美酒,眼前是“吳娃雙舞”,吳宮又叫館娃宮,其中娃就是特指西施,在這首詞裡,則是泛指跳舞的美女小姐姐。
眼前舞姿猶如醉酒芙蓉的小姐姐們,讓白居易對西施這位佳人充滿了幻想,他想着有朝一日能再回到吳宮,再一睹吳娃雙舞的風采,所以最後跟自己說:我早晚還會回來的!
這是三首寫回憶的詞,三首次前後照應,又各自獨立。白居易不愧是大詩人,這種精巧的布局,一般人哪學的來?
他身在洛陽,心在江南,每一首開頭,都是在追憶;中間的兩個長句,都是最難忘的江南往事,充滿深情;最後一句,都是一個問句,說明詩人對重遊江南的願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