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人們常說:人心最難懂,心病最難治!心髒那樣的小巧玲珑,卻分分鐘都不曾停歇地工作。平日對心髒的不加保護,不懂如何呵護她,心髒就可能出現疾病,譬如心律失常,你可知,懂,是世界上最溫暖的語言。當心律失常實實在在地發生了,該怎麼辦?中醫療法就在文中,且先前去一看吧!
心律失常是指心髒沖動的頻率、節律、起源部位、傳導速度或激動次序的異常。根據心律失常的臨床證候特點,當屬于中醫“心悸”“驚悸”“怔忡”等病證範疇。
中醫認為心悸病變的主要部位在心,證候表現以本虛标實為特點,故基本治療原則以補虛為主,祛邪為輔。心悸雖然病位在心,但五髒六腑的功能失調均能相互影響。因此,補虛應視髒腑虧虛的不同程度,或是補益氣血之不足,或是調理陰陽之盛衰,以求陰平陽秘,使髒腑功能恢複正常,氣血運行調暢。本病邪實多與髒虛有關,因虛緻實。如脾虛運化失調生痰,氣虛血循不暢緻瘀,以痰飲内停及瘀血阻絡為常見病因。因此,健脾化痰滌飲、益氣活血祛瘀也是心悸的常用治療原則。其次,心悸又可引起不寐和眩暈等心神不安症狀,皆因心主神明,心主血,心氣通于腦之故。故治療心悸時常在補虛及祛邪的基礎上加用養心安神、鎮驚安神的方藥。臨床治療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時,多以養心安神、鎮驚安神為治療原則,并根據本病的病因病機,審證求因,辨證論治。
1.心氣虛損證
4.心血不足證
症見心悸怔忡,頭目昏眩,面色無華,心煩不寐,多夢,精神委靡,唇甲色淡,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補血養心,益氣安神。方用歸脾湯(《濟生方》)。若兼見心動悸而脈結代者,可用益氣養血、滋陰複脈之炙甘草湯(《傷寒論》)。常用人參、黃芪、生地、麥冬、白術、桂枝、阿膠、火麻仁、茯苓、茯神、酸棗仁、龍眼肉、當歸、炙遠志、木香、大棗、生姜、炙甘草等藥配伍。
5.心脾兩虛證
症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面色無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女子可有月經量少,色淡或淋漓不盡。舌質淡嫩,脈細弱。治宜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方選歸脾湯(《濟生方》)。
6.心血瘀阻證
症見心悸氣短、胸悶不舒,時有心中刺痛,重則痛引肩背,唇甲青紫,舌質黯淡或青紫,或見瘀點,苔白或黃,脈澀或結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脈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湯。
7.痰火擾心證
症見心悸煩躁,眩暈失眠,口舌潰爛,口苦咽幹,或吐血、衄血,舌尖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或弦數。治宜清熱化痰,甯心安神。方用黃連溫膽湯(《千金方》)。常用半夏、陳皮、茯苓、枳實、竹茹、黃連、大棗、生姜、甘草等藥配伍。
8.水氣淩心證
症見心悸胸滿,頭暈目眩,咳嗽,咯吐稀白痰,面浮肢腫,小便短澀,舌質淡,苔薄滑,脈沉弦。水氣淩心乃脾虛中陽不足,飲停心下所緻。治宜振奮心陽、化氣行水。方用苓桂術甘湯(《金匮要略》)。若兼腎陽虛不能制水,症見心悸咳喘,不能平卧,小便不利,下肢浮腫較甚者,宜溫陽利水甯心。方用真武湯(《傷寒論》)或與苓桂術甘湯合用。常用炮附子、桂枝、白術、茯苓、白芍、生姜、炙甘草等藥配伍。
9.食滞胃脘證
症見心悸脘悶,嗳氣,腹中不适或脘腹脹痛,大便不爽,夜寐不安。平素多有心悸宿疾,每因飲食失節,暴飲暴食而作,舌苔厚膩,脈滑或結代。治宜消積化滞,和胃甯心。方用保和丸(《丹溪心法》)。常用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陳皮、萊菔子、連翹、石菖蒲、酸棗仁、夜交藤等藥配伍。若食滞重證,不寐輾轉,心悸,腹脹者,可用《傷寒論》調胃承氣湯(芒硝、大黃、甘草)。若兼見胸痛徹背,背痛徹胸,胸悶痞塞者,可加瓜蒌、丹參、枳實、延胡索,以宣痹通陽,活血化瘀。
10.肝郁化火證
症見心悸煩悶,少寐多夢,頭痛目赤,急躁易怒,胸脅脹滿,口渴口苦,便秘溲赤,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治宜疏肝洩熱,鎮心安神。方用龍膽瀉肝湯(《蘭室秘藏》)加減。常用龍膽草、栀子、黃芩、柴胡、生地、車前子、澤瀉、木通、當歸、朱茯神、生龍骨、石決明、甘草等藥配伍。
11.心火亢盛證
症見心悸怔忡,胸中煩熱,失眠多夢,面赤口苦,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疼痛,舌尖紅,脈數。治宜清心瀉火,鎮心安神。方用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加減。常用生地、木通、淡竹葉、黃連、苦參、酸棗仁、夜交藤、柏子仁、石決明、龍齒、甘草等藥配伍。
12.心腎不交證
症見心悸健忘,心煩不寐,頭暈耳鳴,口幹津少,兩顴潮紅,五心煩熱,腰酸遺精,舌鮮紅少苔,脈細數。心腎不交為心火不能下降,腎水不能上潮,水火不濟所緻,治宜交通心腎、甯心止悸,方用交泰丸(《醫方集解》)加減。常用黃連、肉桂、夜交藤、酸棗仁、茯神等藥配伍。若偏于心陰虛者,可合用天王補心丹,若偏于腎陰虛者,可合用六味地黃丸。
本文選自《心血管疾病中醫康複療法》(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方顯明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
平台推薦最受歡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汗從哪裡出,病從哪裡來
失眠怎麼辦?中醫怎麼治怎麼調?
本平台為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官方今日頭條号,如您還未訂閱,請添加訂閱,免費獲取更多實用權威健康養生内容,或可關注“雲南中醫”微信号(yunnanzhongyi)。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