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讨論?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大河無水小河幹,大河漲水小河滿”村集體經濟是一條大河,村民是一條條小河,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讨論?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大河無水小河幹,大河漲水小河滿。”村集體經濟是一條大河,村民是一條條小河。
家庭、單位,都是以組織集結的方式來凝聚生産力,抵禦風險。農村生産自古就是分散生産的模式。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産力。
随着經濟的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也跟上了時代的腳步,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号角中,探索如何更大程度發揮集體資産效用,注滿村民緻富的口袋。
農村産業的地基,始終是農業。
陝北榆林市補浪河鄉67歲的村民呂忠孝,2019年起将家裡的土地全部交由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托管,從此過上了“退休”生活,兩個兒子也可以專心做手藝人,再不為了種地操心。
自2017年起,補浪河鄉整合農戶零散的土地,推進高标準農田建設,為農業托管服務打下基礎。2019年,全鄉選取5個村試點推行玉米生産托管服務,以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為紐帶,一頭連接農戶,一頭連接農機合作社。
實踐表明,通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施的社會化服務,平均服務費用較市場價格降低30%,人工減少50%。呂忠孝家的土地托管後,每畝降低成本30%,産量提高20%,畝均增收400多元。
雲南省泸西縣則通過集體經濟,為農民生産拓寬了更多的可能性。
泸西縣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大縣,在積極相應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探索将财政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形成的經營性資産,通過股權量化到戶,讓集體組織成員長期分享資産收益”的戰略部署中,大力發展農業設施、提升農業環境,利用有限的資金資源,形成相對穩定、持久的經營性村集體增收平台。
僅2020年,泸西縣就持續投入财政整合資金3707.35萬元,實施項目20個,建設現代産業發展設施設備,形成村集體固定資産,帶動32個行政村創收。
村集體經濟,成為泸西縣招商引資的優質紐帶。
2014年7月,中國企業500強、G20杭州峰會蔬菜供應商——浙江海亮集團旗下的一家企業進駐泸西縣金馬鎮,經營管理2座200噸冷庫、每年為爵冊村集體經濟創收12萬元。
2017年開始,泸西縣中樞鎮大興村農業綜合開發服務社與廣東一家公司“聯姻”流轉土地,發展蔬菜産業,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創收13.2萬元。
2018年,泸西縣向陽鄉整合資金460餘萬元,在舊寨村委會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投入果蔬交易市場、冷庫、加工包裝車間等硬件建設,先後引進兩家公司發展蔬菜種植,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多萬元。
目前,泸西縣土地流轉16.5萬畝,建立起504個産業幫扶基地,培育和引進32家農業龍頭企業。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作為全國第二批100個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市,以及全疆唯一的改革試點,承擔全國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整州(地、市)推進試點任務。
到2020年底,昌吉州以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核心的“三變”改革實現全覆蓋,全州463個行政村全部完成村集體資産折股量化,并成立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
在此基礎上,昌吉州圍繞“一村一策”理念,推進宜農則農、宜遊則遊、宜商則商,因地制宜探索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釋放鄉村發展活力。
昌吉市農村經濟管理局黨支部書記葉新宇介紹,例如針對“城中村”、拆遷村等集體資産過百萬元的經濟強村,積極探索投融資模式;在特色農業發展基礎好的村,探索“集體 電商”模式;在旅遊資源豐富的村,探索“集體 旅遊”模式;在舊村改造、空心村,探索“集體 養老”模式;在城郊接合部、中心鎮村,探索“集體 物業”模式。
在發展集體經濟,激發鄉村活力的過程中,企業一家家入駐,能人一批批回鄉,農民的腰包一天比一天充實,鄉村的環境一天比一天美好。集體經濟不僅是農村經濟的火車頭,也是公平分配的穩定器,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中,勢必以更強的實力,煥發更大的生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