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在跟别人聊天之前,會感到莫名的緊和恐懼張呢?
在某些情況下,擔心自己不會說話,不懂得怎麼說話,從而感到緊張,是常見的一種“口才毛病”。
很多具有豐富舞台經驗的主持人,即便已經上台講話已經有999次。但在第一千次上台前,他們依然會緊張。
但跟我們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們能夠帶着緊張說話,能夠克制緊張,然後有把握地去行動,而很多人卻會受制于緊張的心理,被緊張影響到自己的發揮。
所以,當你緊張因為說話緊張,而影響到自己的正常表現,那你就需要知道怎麼去克服這種心理了。
以下是我的建議。
用正确的行為去抵抗緊張
人對于未知的事物,都會感到恐懼的。而我們面對他人說話,之所以會感到緊張,就是源于自己對于他人的未知。
這種未知導緻内心的緊張程度,一般分為三種。
低等程度的緊張,說話者會感到輕微的緊張,但心裡會認為聽衆基本上是中性的,不會帶有任何偏見,聊天反應非常正常。正如我們面對不太熟悉的朋友,工作夥伴,或者其他陌生又沒有交集的人。
中等程度的緊張,說話者會假設聽衆對其持有負面态度,認為自己一開口,對方就會扭頭就走,不予理會,結果就會導緻封閉自己,并因此和聽衆産生距離。他們甯願躲在一旁,也不敢走出來跟說話對象有任何眼神的接觸。
高等程度的緊張,說話者在逃避這個問題上就更加嚴重了,認為所有人對他都有敵意的,還沒開口說話就會嘲笑他,鄙視他,看不起他,覺得自己失敗了很難堪,被人唾棄,心理總是覺得對方在等待着自己犯錯。
這三種程度的緊張,都是我們無法把握聊天對話,而産生的心理表現。如果說話之前就出現這種心理,自然就會影響到我們跟聊天對象的交流方式。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找到一個突破口,緩解這種緊張。
例如可以通過簡單的寒暄,去了解他們對于談話的反應,看看他們是一個随和的人,可以開玩笑的人,還是态度死闆的人。
而正确的做法,就是保持親切、熱情、自信的姿态,以此進行交談。
因為态度親切,所以你的談話沒有攻擊性;因為情緒熱情,所以可以以此感染聽衆。當你能夠做到這兩點,你就很快打破隔閡,讓聽衆專注于你要傳達的信息,而不會把目光放在你緊張的表現上。
當你把思考的想法放在如何構建聊天内容,跟别人形成良性的互動,你就能夠克制焦慮感和恐懼感。
畢竟,你想要别人不對你産生負面的行為,你就要做到你給予他們一些正面的行為。
識别你固有的錯誤認知
克服說話緊張有不少的途徑和方法,但在短期内算是比較有用的一種,就是“認知轉變療法”。
認知轉變療法,又稱“貝克認知療法”、“認知圖式療法”。這種心理療法的理論基礎是貝克的情緒障礙認知理論。
他認為心理障礙不—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産生,相反,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如錯誤的學習,依據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的錯誤推論等也會引起心理障礙。
貝克把人們在認知過程中常見的認知歪曲歸納為六種形式:
1、 任意推斷。
即在證據缺乏或互相矛盾之時,武斷地做出結論。
2、選擇性概括。
即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
3、 過度引伸,或稱過度泛化。
即從一件瑣碎的事件出發引申出關于能力或價值的普遍性結論。
4、誇大或縮小。
即指對某些事物的過分重視或輕視而與實際情況不相符,表現為對客觀事件的意義作出歪曲的評價。
5、 雙極式思維。
或走極端的思維,即把生活往往看成要麼全對,要麼全錯,絕無中間狀态可言。
6、個人化。
這是一種變形的内疚心理。即在缺乏相應聯系的情況下把外部事件的發生全都歸因于自己的過失與無能。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對說話感到恐懼,就是因為我們内心持有一個不好的信念。
想克服緊張,你的内心至少要保持一種積極的力量,暗示自己不要屈服于這種緊張,不要被緊張吞噬你的思想。你要懂得用一種非常堅硬的姿态,站直身體去對抗這種緊張,而不是蜷縮在一角,任由緊張在蠶食你的表現。
千萬不要一開始就對緊張認輸,它是你的挑戰之一,你得努力去戰勝它。
弄清楚自己緊張的原因
在我們面對一些社交活動産生緊張時,我們千萬不能坐以待斃,必須要弄清楚這種緊張心理,是來源于哪裡,以及它的産生是否有沒有必要。
例如你已經參加過十次公司會議,第十一次的時候你還感到很緊張,那麼真正讓你緊張的或許并不是會議,說不定是你對會議準備功課的不足。
你在擔心自己能否在會議上給出恰當的建議,發表正确的言論,于是每次參加會議之前,你自然就會感到緊張了。
正所謂“不打沒準備的仗”,如果你提前做好準備,我相信這種緊張的感覺肯定會降到最低。
有一些情況,好比你跟心儀的對象約會,你之所以感到緊張,也有可能你擔心自己的表現能不能給對方留下好的印象。
但如果你知道什麼樣的表現會獲得好的印象,什麼樣的表現會造成不好的印象,你就能夠做好相應的準備,提前熟悉情況,加以練習來提高。
所以你必須要懂得判斷,自己面對這個情況時所産生的緊張,到底是什麼原因?這個原因又是不是十分必要?如果真的有必要,你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準備呢?
客觀去評價自己的緊張心理,學會辨别緊張的程度,弄清楚當中的緣由,你會做到有的放矢地去緩解自己的緊張了。
預設可能發生的情景
緊張的人,通常都會想一些不好的問題,從而讓其影響到自己。問題是,我們的設想總會以某種方式影響着我們的行為傾向,不管是好的設想,還是壞的設想。
如果你認為眼前的聊天對象對你充滿敵意,你可能就會采取防衛性的姿态,這樣肯定會擾亂談話的流暢性。但如果你覺得對方對你沒有什麼不好的感覺,或許你就能夠以正常的姿态去面對對方。
所以,你希望能夠以一種不緊張的姿态去面對聽衆,你不妨設想一下情景預設,想像一下自己不緊張的情況下,你應該怎麼表現,熟悉和感受一下不緊張的情況,這對于很多社交恐懼症的人都是非常有用的方法。
例如閉上眼睛,設想一下那些你曾經跟别人說話時所得到的積極回應,到底是什麼樣子,并且設想聽衆向你釋放出善意的态度,然後把這種感覺保留在腦海裡。我相信,這種積極想象,會給予你鼓舞的力量。
情景預設,十分适用于嘗試那些你不敢開口的場合或者面對的對象。
想一想對方要是積極回應你,你是不是有種成功一半的感覺呢?然後以此來開啟自己的對話,你就能夠控制自己的心理,把虛拟的感覺,應用在現實的生活當中。
這個方法之所以有用,是因為情景預設恰恰在于控制你頭腦中裡對于自己的印象,切記不要自以為設想一些不好的聽衆正在思考着什麼内容,從而影響到你對自己的看法。
所以當你緊張的時候,設想一個不緊張的自己,面對一個善意的場景,熟悉一下這種感覺,然後你就心裡有數了。
你無須擔心自己看上去會顯得裝模作樣,要知道我們每個人的性格都是多面體。你希望表現出自信的一面,那麼你就會變得越來越信心十足。
經過練習之後,自信會在你身上自然的顯現,而情景預設,正是讓你獲得自信心的最佳武器。
不要擔心自己會遭遇尴尬
許多人害怕站起來開口講話,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做着一件心裡沒底的事情。他們不是覺得自己會被一些詞語弄得自己說話磕絆住,就是覺得自己表達不完全不充分,或者忘記最關鍵的要點。
其實,不要把犯錯看作是一件嚴重的事情,因為聽衆能夠理解,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他們更想知道的是,當你犯錯的時候,是怎麼應付和處理。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直接認錯。
如果你想表現一些小聰明,有時候反而很容易弄巧反拙,倒不如大大方方說一聲“不好意思”,更能更好地化解尴尬。
如果你真的擔心聽衆的反應,就應該要建立起自信心,學會藐視恐懼。每天早上一睜開眼睛,就開始鼓勵自己,讓自己每天都充滿正能量。當你做到這個樣子,有了這種心理,再去學習一些應對尴尬、刁難的技巧,你運用起來就會更加得心應手。
積累足夠的信心,去面對所有困難,戰勝所有困難,你說話的恐懼自然不會對你造成太大的困擾了。
不斷強化那些“正确”的行為我們不可能隻有在感到緊張的時候,才采取應對措施的。我們必須在任何情況下,都把這種應對措施的行為,變成我們習慣的一部分。
譬如你很容易感到緊張,但當你跟一個幽默、潇灑的人在一起時,你受到對方的感染,完全沒有任何緊張的感覺,那麼對方就是你的學習對象。你可以模仿對方為人處世的方式,向他們取經,用行為法來矯正自己的焦慮。
你一定要不斷強化和鞏固這種行為,才能夠讓焦慮離你而去。而其中,能夠減輕你焦慮感的一個方法,就是不要壓抑自己的情感。
社交緊張的人,一般都過分壓抑自己的情感,與人溝通的時候,往往不善于表達自己内心想法。如果你緊張,你就直接告訴對方你緊張;如果你覺得對方講話有趣,你就大膽稱贊對方;如果對方的行為讓你不滿,你就說一說你的生氣。
想一想那些綜藝節目上,主持人經常挖苦或者取笑嘉賓,嘉賓是怎麼應對的?盡管是開玩笑,但這種說法讓社交焦慮的人面對,他們也會感到難堪的。但那些嘉賓怎麼做呢?不是假裝表現出生氣的樣子,讓對方感到歉意,就是主動表達不滿,回擊對方。
有些情感你越是憋在心裡,就越是會影響到你的心理,這時倒不如大方一點,直接表達你當下的心情,會讓你有種釋放的感覺;一旦情感釋放出來,你就會覺得是在做回自己了,而不是虛僞地應酬他人。
所以如果你之前的做法不是這樣,就矯正自己的行為,讓自己變成這樣。養成習慣後,以後你就會懂得怎麼自如處理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