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無知不争章
第一段 不尚賢,使民不争;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①。(見,xiàn,呈現,招搖)
第二段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
第三段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②不敢為也。
第四段 為無為,則無不治。
【版本校訂】
①使心不亂:帛本作“使民不亂”,王二本作“使民心不亂”,河本同王本。此處強調“心”不亂,而不是“民”不亂,是心學而不是治理學。
②智者,知者通,王本作“知者”,據王二本。
【章名釋】
無知不争章:無知即無分别智,是“知不知”,無貴賤利害的心則不争。
【義理】
上章破分别心,提倡無分别的平等心。平等心是無為心,清靜心,具有強大的感知現象背後的本質,感知本質的本質的能力。老子把大成萬物歸于“無為”的巨大力量,這是與世人的“公理”背道而馳的,甚至被當時的其他智者認為是荒謬絕倫。人分分秒秒都在為,離開為人生就毫無希望了,社會就毫無希望了。但是縱觀人類思想史和文明史,世人的“公理”總是會被超越的,因為這是小邏輯的“公理”。幾千年來,“無為”這個違反俗谛的理念不斷沖破俗知俗見,今天的普通人也會講“無為”,這是大邏輯對小邏輯的勝利。無為法則是貫穿整部《道德經》的,也滲透到華夏精神文化中,人們不再對無為法則感到不安,反而是安定心靈,發現宇宙真谛的一把鑰匙。宇宙大成萬物不是依靠有為法,而是依靠無為法,上章闡述這一點,此章再次重申這一點。無為法如此重要,如何理解無為法成為一種新的要求,成為對人類智力的新挑戰。人們開始思考無為法,并用理解有為法的方式去理解無為法,于是蚊子叮鐵牛,無處可入。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48章),“為學”是分别智,“為道”是無分别智。分别智能夠入有為法,卻不能入無為法。世人的知都是分别知,看見牛有角,就生出兔無角的妄知,有無相生、高下相傾都是這樣的妄知。世人以為分别就是知,其實無分别才是真知,分别是淺知。“知之淺矣,不知深矣。知之外矣,不知内矣”(莊子《知北遊》),看見牛馬而不被牛馬的形障礙,能夠洞穿而過,直達本質和究竟本質,這叫能入,這是最深刻的知。無知是所知能知對立消盡,于是真知現前。真知混而為一,不知美醜賢愚,不知貴賤利害,一際平等。《道德經》要消滅争的根源,恢複和的太平世界。擒賊先擒王,分别知就是争的根源。分别引起貪心,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的分别無窮無盡。分别源于能知(分别器官)和固化的心(徼心),若無能知則無分别,若無固化的徼心則無分别。能知無,分别無,固化無,則寶玉與頑石無異,心地清靜。心地清靜,則明白四達,真谛了然于胸。
上章破認知上的八種分别有為相,此章再破行為上的三種分别有為相,要獲得“心不亂”的定力。隻有破了認知上和行為上的分别有為相,人類文明的和--不争才會最終實現,野蠻--争才會最終消除。老子深知心的能量最大,把徼心逆轉為妙心才是文明的出路。老子提出了修心的無比重要性,要從有為心逆轉為無為心,從分别心逆轉為無分别心,這隻真知的“蚊子”才能叮入鐵牛般的真谛。老子于是提出“虛其心”的四句修心口訣,習者都會受益。
此章分四段。是上章破分别智的延續,指導如何修心,然後進一步提出無為就是大為,治世不是依靠個别賢人,而是人人恢複無為的清靜心。
【釋句釋詞】
不尚賢,使民不争。
“不争”就是和性的修複,是探索“道”,探索宇宙第一因的現實目的。老子認為和性人人具有,完好無損,但因被分别有為心所遮蔽。儒家和墨家都是主張尚賢的,老子的“不尚賢”似乎針鋒相對,其實是要超越。亂世太需要賢人來拯救,但賢人隻能救世于一時,周公是中國古代最完美的人格,又處在當政的位置,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德教,但德教依然衰落了。《道德經》可以看作是周公德教的拯救者,“德”是對周公德教的念念不忘。賢人的欲望沒有消盡,分别有為心與常人無異,因此還是帶病的醫生。老子是要斷根,不是修修補補。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侯王分别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這才是盜賊多出的根源。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直接點出欲望的危害,而欲望是分别心所引發。本來萬物玄同,玉石不二,一旦分别就争奪四起,方寸大亂。“心不亂”才是出路,修心迫在眉睫。見:心不見。
是以聖人之治。
聖人治世以“心不亂”為第一要務,不是讓警察埋伏在作案現場,當場捉住盜賊,而是讓人對寶貨沒有貪心。王弼《老子指略》說:“絕盜在乎去欲,不在嚴刑”,“不害其欲也,使其無心于欲也”,說的很透徹。以無為心看待寶玉與頑石無異,以平等心觀待大自然的一切。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精彩紛呈,北冥的鲲終将化而為鵬,扶搖而上九萬裡。
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
這是修心四句口訣,“虛其心”是核心。人們的心充滿分别,充滿念頭,充滿欲望,被念頭牽着往東往西,有人比喻為人是欲望的奴隸。一旦把心中的念頭驅逐幹淨,一念不生,則真正的心靈自由就到來了。僧肇說“虛其心而實其照”,心靈中清靜無念,則智慧的光芒就四射出來。人們的心原來是“實”的,被念頭充滿,急需清空,給真智留出空間。人們的腹原來是“虛”的,一個念頭也沒有,而且含藏生命的營養,把食物混而為一,不作分别,這是道眼中的實。老子第49章說:“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的心是向内收的,而世人的心是“注其耳目”,耳目像水流一樣向外奔注。二句是對心的貶斥和對腹的贊美。後二句是消除有為心,令内心如堅骨一般堅強。這裡腹、骨是比喻,不是吃飽肚子,形體強健。
無知:無分别智,聖人的超然大智;無欲:無念;民,通“人”,普通人;智者:巧智者。
為無為:聖人以無為為為。上章提出無為法則,這裡進一步闡述,認為無為本身就是為,能夠大成萬物而無心。
【譯文】
第一段譯文:
切勿崇尚賢能者,讓人世間産生高低貴賤,從而争競不斷,無法脫離野蠻。切勿崇尚寶物,引誘世間産生盜竊寶物的盜賊。切勿睜開分别眼,被勾魂的尤物擾亂内心,使世人的心從此狂亂,失去清靜。
補充譯文:世間的伊尹、周公這樣的賢人令人贊歎,但隻能夠使幾十年獲得些微安定,公平正義遙不可及,世人需要的是久久大劫的安定和公平正義。世間崇尚賢人,賢人也是帶病的醫生。要鏟除争鬥的根源,修複已經惑亂的心,使世人擺脫欲望的勾引和奴役,心靈重獲自由。伊尹、周公都是值得世人稱頌的大賢人,五百年難得一見,世人更應該稱頌無為的大聖人,安住在“緻虛極,守靜笃”的定中。
第二段譯文:
聖人使人不争,對治欲望的安心法門是四句口訣:心中空無一物,肚腹含藏營養;不求建立功業,唯有強健筋骨。
補充譯文:妙心虛靜,一念不生;真身藏道,遍滿虛空;心志恬淡,無欲無求;萬化不變,道力無邊。聖人以身體四相作為比喻說法,聖人輕視心,因為心是妄心,産生八萬四千分别妄念。聖人重視肚腹,因肚腹含藏真實營養,混而為一,毫無分别。聖人輕視志願,因世人的志願追逐外在功利。聖人重視筋骨,因筋骨支撐生命體,生命體需要真實的支撐,肉質筋骨無能為力,唯有内在的精氣神。世人聽聞此段經文,勿要錯會經義,以為聖人隻求肚腹飽食,筋骨強健。聖人虛其心而實其照,弱其志而強其定力。
第三段譯文:
聖人修複并圓滿世人無分别的無上智慧,一念不生,欲念頓盡,虛極靈妙之心徹照宇宙萬法真相。世間智者即使巧舌如簧再也不敢顯露出來,因為修證并圓滿無上智慧的覺者已經是一面明亮無比的鏡子,世間巧智者将原形畢露。
第四段譯文:
踐行無為是最偉大的事業,亂心和亂世都可以徹底對治。
補充譯文:認識無為是宇宙真際中最偉大的力量,從無中成就一切。把認識無為、踐行無為作為人生最偉大的事業,讓人人都修複并圓滿無分别妙智,心地清靜不亂,則此世界井然有序,不治而大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