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群雄并起。
孫策是群雄中的一員。孫策,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生于175年。孫策是東漢破虜将軍孫堅的長子。191年,當孫堅在攻打荊州時被荊州牧劉表部下黃祖所殺後,17歲的孫策将父親埋葬後,舉家搬到了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
193年,孫策為父親守陵結束後,前去投奔袁術。袁術将孫堅的舊部1000餘人交給孫策。孫策就靠這1000餘人,在混亂的局面裡殺出一條路來。後來,孫策又以父親孫堅的名義,召集了不少人馬,奪取了江東,并在江東開基立業。
多年以後,孫權正是依靠孫策打造的基業,創建了與曹魏、蜀漢三足鼎立的孫吳政權,基業長達半個多世紀。
200年,當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壘相持時,孫策殺掉了給曹操通風報信的吳郡太守許貢。許貢的幼子被他的門客保護逃走了。這年4月,當孫策打算北上時,在丹徒狩獵,被許貢的門客刺殺,面頰中箭。沒過多久,孫策就因為傷勢過重,英年去世,時年26歲。
孫策在病逝前,作出了一個重要的安排,他對重臣張昭等人千叮咛、萬囑托:“中原正在大亂之中,憑我們吳、越的兵衆,三江的險固,足以觀其虎鬥成敗。你們要好好輔佐我弟弟。”又将象征權力的印绶交給弟弟孫權,說:“率領江東兵衆,決戰兩陣之間,橫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于是,當孫策死後,孫權就成了江東新的掌權者。
那麼,孫策為什麼将辛苦打下的江山傳給兄弟孫權,而不是傳給長子呢?這裡有三點原因。
一、長子孫紹尚還年幼,無法承擔繼承江山的重大責任。
孫策死時,留下長子孫紹和3個女兒。孫紹的生卒年不詳,但是我們從孫策的年齡可以推斷出,孫紹年齡不大,最多不過10歲。這樣的年紀,顯然無法承擔繼承江山的重大責任。
二、朝廷不會允許孫策将江山傳給他年幼的兒子。
孫策去世時,雖然已經實際控制了江東,但從名義上來說,仍然是東漢朝廷的一名臣下,他的職位是讨逆将軍、會稽太守,襲父爵烏程侯。如果他私相授受地傳位給自己的幼子,豈不意味着公然造反?這對于朝廷來說,絕對不可容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正好可以利用這個絕佳的機會來進攻江東。
三、孫權是個人能力非常突出,是繼承江山的最佳人選。
孫策一共有4個弟弟,分别是孫權、孫翊、孫匡、孫朗。在這4個人中,孫權的個人能力最強。這一點,孫策心知肚明。孫策非常欣賞孫權,認為他在有的方面超過了自己。關于孫權的能力,我們還可以在今日頭條APP上搜索“孫權”,來了解更多的信息:
既然由于各種原因所限,不能将江山傳給長子孫紹,那麼退而求其次,傳給弟弟孫權,由孫權來傳承江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後來的事實證明,孫策的選擇沒有錯。孫權不但讓孫策的江山得到了穩固,還發揚光大,開創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孫吳政權。孫策地下有靈的話,應該感到安慰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一》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