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作為一種抒情文學體裁,也一直在随着時代的變化而推陳出新不斷發展,我們可以把詩歌的發展脈絡大概列一下:
《詩經》、 《楚辭》、漢賦、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新詩。
一般認為《詩經》是中國詩現實主義的源流,《楚辭》是浪漫主義的源頭,《詩經》有詩,但卻沒有出現一位具體的詩人,直到屈原出現,才誕生中國第一位詩人。随後經漢賦、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再到新詩,逐漸演變,按照詩的音律分,我們以唐朝形成的格律體詩稱為近體詩,把楚辭、漢賦、樂府詩稱為古體詩。
古體詩:格律詩出現以前的詩都是古體詩,像建安七子、三曹、陶淵明、寫的都是古體詩,古體詩有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機構,漢武帝時期大規模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後人統稱為漢樂府。後來樂府成為了一種詩歌體裁。
李太白最擅長的就是這種樂府詩,所以李白常常被稱為集古之大成者;而杜甫把格律詩玩到極緻,開一代詩風,萬家尊杜;兩個人一個承前,一個啟後,一起登上詩的最高頂峰。
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所以少年杜甫才會很有底氣的說“詩是吾家事”。
近體詩分兩種:
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杜甫的《登高》便被譽為“七絕之冠”;
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另外再說一下在宋朝大成的詞以及元朝形成的曲:
詞:又稱為詩餘、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緻相等的,單調隻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後阕、下阕、下片。
曲:又稱為詞餘、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隻供清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