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們的生活總是少不了柴米油鹽。在方寸的廚房内,孕育了絢麗多彩的中華美食文明。這件東漢陶制廚房模型(下圖),向我們展示了近兩千年前的廚房構造,将這份從漢代而來的煙火氣傳遞到今人面前。
這件東漢陶制廚房模型現藏于東平縣博物館,為明器,面闊27.8厘米、進深26厘米、高36厘米,灰陶材質,是國家一級文物。
1972年10月,東平縣原建築公司在院内修建房舍時挖出了一座漢代墓葬,文物部門立即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先後出土了陶罐、陶倉等幾十件随葬品,其中,最讓人振奮的就是出土了這件完整的陶制廚房模型。燒制這種陶制模型的工藝十分繁瑣,而如此完整、建構巧妙的陶制廚房模型更加難得。
該模型還原的廚房為單立間樣式,瓦壟頂,一側屋角上立有煙囪,煙囪上還設有煙罩。牆兩面開窗,有不規則豎條式窗棂。廚房内靠牆角壘砌竈台,上置一釜竈。竈台左側放置一口鼓形水甕,右側牆壁上凸出橫隔,上面可摞放碗盤等;台前有一圓雕婦人,婦人盤髻束發,寬袖長袍,呈跽坐燒鍋狀。上體前傾,右手後伸,左手靠近竈門似在向鍋竈内添柴。外面兩側牆壁上分别浮雕一隻蠍子,長8厘米—9厘米,均呈向上爬行狀。古人講究“事死如事生”,這件陶制廚房模型,便承載了墓主人對來世平穩生活的希望。
在更原始的古代,人們常在房屋中間挖出一個下凹的坑洞建造火塘用于烹饪、取暖,在這個時期,“廚房”的概念還是不成形的。而到了漢代,可移動式陶竈的出現和普及讓“火塘”得以離開主屋。再後來,固定的竈成為主流,在房屋中獲得了一處獨立的空間,讓人免受生火而産生的煙氣困擾。這件廚房陶制模型的出土,證實了我國至少在漢代就開始廣泛建造具有獨立空間的廚房。
從廚房的構造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廚房不僅有用于排煙的煙囪,煙囪上還設有煙罩,意味着早在近兩千年前,人們就已經考慮到了煙囪的防雨問題。陶淵明詩中“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的景色,漢代便出現了。廚房僅有兩面整牆,呈半開放式的構造,牆上還開有窗戶并安裝不規則豎條窗棂,這樣的構造既便于通風采光,又方便物資進出。廚房内置有落地大水甕,儲水的同時還能用于緊急救火。
值得注意的還有刻在外牆的蠍子浮雕。曆經歲月長河,蠍子的眼睛、角須、步足都清晰可見,刻畫細膩逼真。據學者研究,雕刻蠍子與古人“以兇禦兇”的觀念有關。祁營漢墓出土的漢代畫像磚就描繪有蠍子、蜥蜴圍攻武者的場景,意味着漢代便将蠍子視為“兇物”。将蠍子這一“兇物”刻在牆上,就能夠辟邪鎮宅。這一傳統觀念也在後世逐漸演變為了“五毒”,誕生了更多更細緻的傳統習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