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九眼石頁岩,屬于沉積岩之一種,含有玉質及瑪瑙成份,紅色的磁波最強,是一種稀有寶石。相傳天珠原屬于“天神”的寶物,因為出現了缺陷,被貶降到人間,後被藏族發現,所以西藏人至今仍認為天珠是“天降之石”。
天珠屬于沉積岩之一種,組成顆粒為1 / 256公厘,主要由黏土固結而成的薄頁片狀岩石。天珠的色澤大約可分為黑色、白色、紅色、咖啡色及綠色等顔色,頁岩顔色因所含化學物質而不同,如含氧化鐵者呈紅色,含氫氧化鐵者呈微黃色,含炭質則呈灰黑色。
據傳說,天珠磁場為水晶的三倍,礦石的硬度越高,磁場越強。而事實上這僅僅是人們的臆想,因為磁場的存在于磁性物質,特别是鐵的含量密不可分。而天珠于水晶一樣并不含鐵,另外,磁場的強度與礦物的硬度沒有任何關系。而天珠是半寶石,硬度為莫氏7至8.5,除南非鑽石硬度為莫氏10外,還有(黃玉:硬度為8,即托帕石,為含水的鋁矽酸鹽礦物,化學分子式為Al2[SiO4](F,OH)2,成分中F和(OH)的比值變化不定。屬斜方晶系。晶體形态多呈斜方柱狀,柱面常具縱紋,集合體形态為柱狀、粒狀、塊狀。顔色為無色、淡黃、深黃、棕色、天藍、粉紅、紅、淡綠和褐色等。玻璃光澤,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619-1.627,雙折射率0.008-0.010,色散0.014。多色性清楚。硬度8,密度3.49-3.57克/立方厘米。剛玉:硬度為9,紅、藍寶石均屬剛玉。金剛石:硬度為10。)當今地球上再也沒有任何礦石的磁場強得過天珠。這也是唯獨西藏的瑪瑙才稱為天珠,而巴西、波斯、蘇聯、印尼、台灣的瑪瑙,并不能稱為天珠的原因。不過任何礦石都有磁場,隻是強弱有别。
天珠的曆史
天珠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1500年之間,阿利安人的印度古國。當時的人們為求神佛庇佑,天珠因此被創造出來。當時人們以古老文獻<吠陀經>中記載的咒術、圖騰等符号圖案造型(也就是現在天珠上的各種圖案),畫于石材上,進于達到提升精神(靈魂)意識的效益。依《吠陀經》記載:遠古時因受地理環境及天然災害的影響,求神助佑之心自然産生,“天珠”因而被創造出來。同時,滲進了各種藥物治病,并用巫術咒語的圖騰意念,符畫于石材上,借以獲得諸佛衆神的加持與護佑。天珠用于敬奉佛菩薩之事迹具代表性的記載為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贊普松贊幹布時,帶了一尊從印度請來的佛像作為陪嫁,最後這尊佛像坐落西藏拉薩大昭寺的釋迦殿内,而這尊佛像即被西藏人民鑲上了百餘顆各式各樣的天珠,包括三顆九眼天珠,及三眼天珠、二眼天珠、寶瓶天珠(或稱永生瓶天珠)、虎紋天珠和其它帶眼天珠。目前這尊佛像安奉于拉薩(Lhasa) 大昭寺的釋迦殿内。據史料記載,于圓和吐蕃之間的草原信道,是西藏與北方草原文化進行交流的重要途徑,這條古道至少在公元前5世紀便已開通。悠久的曆史,美麗神秘的傳說,加之西藏人虔誠地收藏供養,世代相傳,天珠便成為人們心中中珍貴的寶物了。
原始傳統佛教創造宇宙的成份,則是由水、火、地三大元素所構成,依次配合圓形、三角、方形之圖案。形色一體兩面,概略說明:“○”圓形,宇宙現象界周而複始之理,為宇宙動力的源頭。開為白色,象征日、月、星所散發出來的無限光明。
“△”三角,人體本身之血液循環系統,為創造人體能源的基礎。人為赤色(陸地上所有的動物的血色系指紅血球、白血球、血小闆等三角關系),象征精、所、神所顯示的微妙生命力。
“□”方形,自然界一切物質所産生出來的力量(磁場),具有凝聚及增強的作用。地為黃色,象征水、火、風所構成的事業契機。
這些古老的圖案造形,亦即包含宇宙的運行和人類的思維!也就是這樣左右了人類的思想和行動。今日科學昌明,整個世界的緣起現象,物理現象、化學現象和生物現象等,似乎與佛學思想息息相關。事實上,諸佛菩薩、天地鬼神、赤珠寶石和自然科學!皆是宇宙生命的共同體。佛即衆生,衆生即佛,不同瑞同。最重要在于自性之心,也蘊含著全宇宙生命的本源。
天珠,又稱“天眼珠”,主要産地在西藏、藏東、不丹、錫金、拉答克等喜馬拉雅山域,是一種稀有寶石。天珠為九眼石頁岩,含有玉質及瑪瑙成份,為藏密七寶之一,史書記載為“九眼石天珠”。天珠的藏語發音為“思怡”(DZI),為美好、威德、财富之意,而梵文是以“昧自尬”稱呼天珠。西藏人至今仍認為天珠是天降石。其曆史可溯及五千年前,當時西藏人發現此礦具有強大的磁場,乃開采此礦并研磨成杵、圓闆等形狀,由于當時之工程技術并不發達,故僅能取得顔色灰白、無明顯紋路之淺層礦石,因此西藏人繪制各種吉祥圖案于上(如寶瓶、蓮花、虎紋、眼紋、線條等),經高溫處理使顔料深入礦石内,若再經大修行者加持,更可擁有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非福報深厚者,實無緣得此天降聖石。悠久的曆史,美麗神秘的傳說,加之西藏人虔誠地收藏供養,世代相傳,天珠便成為人們心中珍貴的寶物了。
天者圓也,如來智慧德相,形同上天部(金剛界)的符号。地者方也,衆生之根基,形同大地之母(胎藏界)的符号。“方圓”即是宇宙(上下四方·周而複始),也就是佛教密宗的壇城。即是說,築方圓的佛壇,并以圖騰意念的方式,來表現宇宙的景觀和諸佛菩薩的境界!視為(果位)之義。同時,随着受教者的祈同而經現,謂之為“授證”!即“皈依”之意。天珠的圖案造形,則是沿襲古印度,婆羅門教的護摩法(home),而附與密宗“五輪法界塔”的象征意義。
基本的護摩火供法如下:
寶珠·敬愛,成就權威名望。
半月·銘召,喚起精神意識。
三角·降伏,降伏魔障敵人。
大圓·息災,平息災難罪障。
方形·增益,境長福德智慧。
由此觀之,此與道家“陰陽五行”之說相通互融,為天地萬物一切的根本。僅就科學的觀點而言:如同IC電路面闆,勢必要透過圖案造形的程式設計,作為傳達訊息的媒介,才能發揮出應有的功能。同樣的原理,天珠本身的圖騰意念,就是一套方程式!也就是宇宙能量磁場的符号。天珠是藏民心中至高無上的信物,上面按圖像眼的多少來區分其珍貴程度,如果達到九眼,便叫九眼石,那便是相當珍貴的了。
天然天珠(二眼天珠)
天然天珠1(一眼天珠) 天然天珠2(二眼天珠) 天然天珠3(一眼天珠)
我們知道天然天珠為九眼石頁岩,含有玉質及瑪瑙成份,那麼我們看看瑪瑙的形成:瑪瑙的曆史十分遙遠,大約在一億年以前,地下岩漿由于地殼的變動而大量噴出,熔岩冷卻時,蒸氣和其他氣體形成氣泡。氣泡在岩石凍結時被封起來而形成許多洞孔。很久以後,洞孔浸入含有二氧化矽的溶液凝結成矽膠。含鐵岩石的可熔成份進入矽膠,最後二氧化矽結晶為瑪瑙。在礦物學中,它屬于玉髓類,是具有不同顔色且呈環帶狀分布的石髓。通常是由二氧化矽的膠體沿岩石的空洞或空隙的周壁向中心逐漸充填、形成同心層狀或平行層狀塊體。一般為半透明到不透明,硬度6.5至7度,比重2.55至2.91,折光率1.535至1.539。在地質曆史的各個地層中,無論是火成岩還是沉積岩都能形成瑪瑙。所以,瑪瑙很多,成色差異也很大。按其花紋和顔色的不同,而有缟狀瑪瑙、苔紋瑪瑙、碧玉瑪瑙等名稱。
了解瑪瑙的成因和上文中有關天珠的傳說,我們就明白早期天珠應該就是天然瑪瑙的特殊一種(九眼石頁岩,含有玉質及瑪瑙成份),因為它在地下岩漿由于地殼的變動而大量噴出時,所處的環境不同,形成了比普通瑪瑙更加美麗殊勝的天然圖騰,也就是最最早期的天珠。當然天珠有自己的标準,不是随便撿個有點點象“眼、線、方格”等圖案的瑪瑙就是天珠。“眼”要圓(包括橢圓),線條要粗、圖騰色澤要對比明顯,而非瑪瑙本身的暗紋替代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