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戰國策中如何塑造策士的形象

戰國策中如何塑造策士的形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01:10:12

在中國古代,把臣下對君主的過失進行規勸、要求君主改惡從善的行為稱作進谏。中央政府往往還設有專門的官員,稱作谏官或言官,以示聖明君主能夠廣開言路、從善如流。

戰國策中如何塑造策士的形象(淺議先秦散文中的進谏藝術)1

但事實上,進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往往勸谏者與被勸谏者之間的地位是極其不平等的,他所勸谏的對象往往是對他有生殺予奪之權的人。因此,過谏者不可能采用過于直接的方法,要“采用”迂回委婉的方式達到進谏的目的,既能使君主改過從善,又能夠保護好自己。這種進谏方式便是諷谏。可見諷谏是一種高級的語言技巧,是最高級勸谏藝術。

戰國策中如何塑造策士的形象(淺議先秦散文中的進谏藝術)2

下面,我将從諷谏的切入方式、陳述方式和修辭方法三個方面對“諷谏”藝術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

一、切入方式

說話也和寫文章一樣,一個好的開頭好的切入就是一個“鳳頭”。不同的是,文章可供讀者反複閱讀、仔細揣摩,而進谏這一口頭表達則是說過即逝,要求必須立竿見影、當即見效。一開口就是令人生厭的話,别說高高在上的國君,就是平常百姓也是不想聽的了,更不用說接受你的意見了。所以在進谏中采用切實有效的切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肯定切入、疑問切入、舉例切入這三種切入方式分别論述:

(一)肯定切入:

即以肯定對方的優點為切入,如功績、财富、實力等等,有奉承之意。目的是通過這種方式取得對方的肯定和認同,從而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消除對抗和逆反的情緒,為推行主張打通道路。肯定對方的優點、财富、實力、地位,可以使雙方取得某種共認,在此基礎上在循循善誘,使對方樂于接受自己的觀點,是諷谏中較常使用的一種切入策略。

如《孟子齊桓公晉文之事章》中,孟子為了讓齊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實行王道。在對話中,并沒有直接的向齊王推銷實行“保民而王”的主張,而是首先肯定了齊王的仁愛的品質,也就是提到了用「以羊易牛」的事例,論證了齊宣王是具有「不忍之心」。也就是:一天,宣王坐于堂上,有人牽牛從堂下走過,宣王見而問之,那人謂要拉去宰割,以作釁鐘(祭祀);由于宣王見牛恐懼發抖的樣子,若無罪而就死地,内心感到不安,乃以羊易牛。孟子通過這件事情,推論齊宣王具有「不忍之心」,而這心便是齊宣王王天下的基礎。

可以說,孟子的這種切入方式扭轉了自己的被動局面,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從而使接下去的對話有了可能,并且也消除了齊王部分的抵觸情緒。那麼孟子這樣做的好處又在于什麼呢?我認為仔細分析,有兩點非常重要。

戰國策中如何塑造策士的形象(淺議先秦散文中的進谏藝術)3

第一,孟子這個舉例是在肯定齊王的品質。齊王樂于接受,從而抵消了情緒。

第二,孟子例舉了宣王生活的一件小事情,認為宣王是不忍牛就死時之恐懼發抖,故以羊易之,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以取得宣王信任。

這種肯定的切入方式,一方面使對方消除了抵觸情緒,另一方面又縮短了相互間的距離,有效地增強了對方的信任,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可以從容的展開對話,推銷自己的觀點。

(二)疑問或懸念切入:

以疑問或懸念的方式切入。這種方式不但能挑起聽者的好奇心,還能給予高高在上的君王充分的主導權,也有助進谏的進一步深入。

戰國策中如何塑造策士的形象(淺議先秦散文中的進谏藝術)4

《韓非子·喻老》記載過一個“一鳴驚人”的故事。“楚莊王莅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禦座,而與王隐(有所暗指的話稱‘隐’)曰‘有鳥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将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這則故事用隐語的方式,展開提問,目的是說服楚莊王不要整日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而是要勵精圖治,治理國家。

從這個案例子我們不難看出,蘇從先是以一個隐語的形式展開對話。即“有鳥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這是種疑問的切入方式,當然他的用意絕對不是為了猜個謎語而是有隐晦的催促楚莊王勵精圖治,治理國家的意思。這個事例中,進谏的大臣采用了一個隐語謎語作為切入的開始,以虛攻實,避免了直接對抗,而也使君王抓不到他的把柄,而其中的意思卻也很容易使君王明白的。一樣的進谏,隻是換了一種形式,就取得了不一樣的效果。

戰國策中如何塑造策士的形象(淺議先秦散文中的進谏藝術)5

又如《禮記杜蒉揚觯》中杜篑委婉的批評國王,不該在不合禮節的日子飲酒,于是向罰兩位陪酒的大臣喝酒,然後自己再罰酒,從而引起了平公的發問。從而引發了國王的疑問。從而達到了自己申述國王的錯誤,使國王接受批評的目的。

事情的背景是這樣的,“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鐘。杜篑自外來,聞鐘聲,曰:“安在?”曰:“在寝。”杜篑入寝,曆階而升。由此,拉開了這件事情的序幕。杜篑此行是為了批評國君的做法不合乎禮法,那麼他采取了什麼樣的策略呢?

接下來,好戲開演了。杜蒉斟酒道:“師曠幹了這杯。”有斟酒道:“李調幹了這杯。”有斟酒,在大廳的北面(面對國王)坐下幹了酒。走下台階,跑着出去。杜篑進行了奇怪的舉動,給坐在國王兩邊的大臣倒上酒,罰他們喝下,自己也面對國王,自己也一飲而盡。然後,什麼也沒有說,又跑了出去。

戰國策中如何塑造策士的形象(淺議先秦散文中的進谏藝術)6

這種奇怪的舉動,自然引起了君王的好奇。不要說君王,即使是看這篇文章的人,恐怕也很難猜想到出他的舉動。平公自然不用說了,他趕忙叫住杜篑,詢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這樣,杜篑很好的切入自己準備批評平公的話題。于是,他很有禮貌地解釋自己的這樣做的目的,是在罰酒,為什麼罰酒,因為“子日和卯日不演奏樂曲(據說夏朝的桀王逃亡在山西安邑縣于乙卯日死亡;商朝的纣王在甲子日自焚死亡。後代君王引以為戒,以子卯日為‘疾日’,不演奏樂曲)。”平公的做法不符合禮法,而身旁的大臣們沒有阻止他。所以罰他們喝酒,而自己超越了職權,所以也罰自己喝酒。平公聽了以後,很高興地接受了他的意見。

通過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在進谏時最困難最麻煩的就是還沒開口就被君主一口拒絕了,面對這種情況,更得出新招,要善于揣摩對方的心理,然後對症下藥,以利誘之或制造懸念使其聽取意見。這樣一來,就能在進谏過程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可見,精心地設計導入進谏的問語或開場白便是進谏成功的一半。

戰國策中如何塑造策士的形象(淺議先秦散文中的進谏藝術)7

(三)舉例切入:

策士們為了勸谏君主,常以具體的形象——“事”為出發點來啟發君主,最後達到明“理”的效果。在進谏中,有些思想不宜直接表達,舉例切入則可以通過鋪墊,把這些思想委婉地表達出來。這樣,既能使聽者聽了心知肚明,又不至于使雙方陷入尴尬的場面。所以,不難看出這是一種常見而又屢試不爽的進谏的好方法。

《戰國策鄒忌修八尺有餘》這個故事家喻戶曉.。鄒忌為了說服齊王,以自己的親身經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有利地說明了由于語言對事實的歪曲,使人很難接觸到真相。能夠扭轉這種“報喜不報憂”、曲意逢迎的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廣開言路、自由言語和傳播。人們出于私利或者畏懼,常常說謊、言不由衷。所以在存在利益關系或者不自由狀态下的語言,我們一定要明察斟酌、明辨是非。

再如:《楚辭宋玉對楚王問》中,楚襄王問宋玉說:“先生也許有不檢點的行為吧?為什麼士人百姓都那麼不稱贊你呢?”于是,宋玉舉了一個例子來回答他。他說有個客人在都城裡唱歌,起初他唱《下裡》、《巴人》,都城裡跟着他唱的有幾千人;後來唱《陽阿》、《薤露》,都城裡跟着他唱的有幾百人;等到唱《陽春》、《白雪》的時候,都城裡跟着他唱的不過幾十人;最後引用商聲,刻畫羽聲,夾雜運用流動的徵聲時,都城裡跟着他應和的不過幾個人罷了。這樣看來,歌曲越是高雅,合唱的人也就越少。“

戰國策中如何塑造策士的形象(淺議先秦散文中的進谏藝術)8

宋玉通過聽曲的人,為切入,展開了自己的論點,接着又以鳥中有鳳凰、小鷃雀為例子做了一個對比。最後得出結論:“所以不光是鳥類中有鳳凰,魚類中有鲲魚,士人之中也有傑出人才。聖人的偉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獨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為呢?”精彩而完整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使君王信服。

戰國策中如何塑造策士的形象(淺議先秦散文中的進谏藝術)9

總的說來舉例切入是一種列舉事例以說明道理的切入方法,它通過對事例進行闡釋分析,歸納總結,用事實及其蘊含的道理來證明自己論證的正确性。這些舉事明理的方式有理有據,理據統一,在進谏中能産生無可辯駁地說服力量,進而達到使君主納谏的目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