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怎麼理解三十而立

怎麼理解三十而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9 19:49:15

怎麼理解三十而立?三十而立,是立志,不是立業“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記這句話,把第一句漏了,上來就是三十而立,接着就把三十而立的立,解成立業其實,這個立是立志十五歲有志于學,三十歲才把這志向立住了,立穩了我們問問自己,三十歲的時候,志有定向,立住了嗎?,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怎麼理解三十而立?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怎麼理解三十而立(什麼是三十而立)1

怎麼理解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是立志,不是立業。“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記這句話,把第一句漏了,上來就是三十而立,接着就把三十而立的立,解成立業。其實,這個立是立志。十五歲有志于學,三十歲才把這志向立住了,立穩了。我們問問自己,三十歲的時候,志有定向,立住了嗎?

【先生曰:“性是心之體,天是性之原,盡心即是盡性。‘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盡也。知天,如知州、知縣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已與天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須是恭敬奉承,然後能無失,尚與天為二,此便是聖賢之别。至于‘夭壽不貳其心’,乃是教學者一心為善,不可以窮通夭壽之故,便把為善的心變動了,隻去修身以俟命;見得窮通壽夭有個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動心。事天雖與天為二,已自見得個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見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學立心之始,有個困勉的意在。今卻倒做了,所以使學者無下手處。”】

王陽明說:“性是心的本體,天是性的本原,盡心就是盡性。”

對這句話的理解,又得回到《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盡心盡性,就是率性而為,生知安行者,率性而為,就合乎天理人心。學知利行的呢,就要去修,去教。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知天地之化育。”這話,又是《中庸》裡的,隻有至誠之人,才能盡其性,才能通曉天地造化繁育萬物之道。因為天地本身,就是至誠無息的。

知天的知,不是簡單的知道而已,而是知縣、知州的知,一個知縣,全縣的事都是他的職責;一個知州,全州的事都是他的職責。一個知天的人,以天下為己任,與天合二為一,所以知天,就是天人合一。

事天呢,就像子之事父,臣之事君,必須恭敬奉承,然後才能沒有過失,然而終究是和天分離為二。這就是聖人與賢者的區别。

王陽明這裡引用了《中庸》的話,但後面天人合一的說法又别有發明。我們有必要在這裡學習一下《中庸》原文: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下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三矣!”

贊,就是助,贊助。至誠之人,自己能盡心盡性,率性而為,也能讓别人發揮出來,也能讓萬事萬物都發揮出來。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他有領導力,能成就自己,也能成就他人。成就人,成就萬事萬物,那是天地之事,因為天地化育萬物。他也能成就人和事物,就是厚德載物,那他就參與贊助了天地的工作了。天地的工作他都能做,那他就于天地并列為三了。

哪個“三”呢?就是天、地、人,三者。

天人合一,也可以說是天人并列,也可以說是天、地、人三合一,這種境界。

王陽明接着說:“夭壽不二,夭,是夭折;壽是長壽。夭壽不二,就是叫人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不要因為處境的順逆,壽命的長短,就改變自己的志向、心意、計劃和功課,而要時刻修養自身,以待天命。隻要理解了處境順逆、壽命長短,都是命中注定,我也就不必為此動心。”

修身俟命,很多人不能理解,總想改變命運。實際上,“改變命運”,是個僞命題,因為命運是最終的結果,改變了,就不是命運了。就像算命,也是個僞命題,說算到了災,還能避開,能避開那還叫命嗎?理解這個道理,就算你要改變命運,也得理解“接受命運,才能改變命運。”接受,不動心,我該怎麼做還怎麼做,我不改變自己的志向,不改變自己向善的心,再去接受命運給我安排的下一站。如果下一站是死亡,我也接受,這就是“夭壽不二”。

夭壽不二,修身以俟。我們是用分别用因果觀和命運觀來看問題。斯賓格勒說“因果與命運相對,就像時間和空間相對。因果律隻涉及某事發生的經過,而不涉及他的時間。在康德看來,因果關系無所謂過去,無所謂未來。”我們用因果觀來要求自己的行為,修身,是一個過程。但是,我們沒有“結果導向”的觀念,結果是命運,命運來之,我則安之,來什麼我都接着。

王陽明接着說:“‘事天’者,雖然和天分離為二,但是,他已經看見天道在前面,他去事奉他。‘俟命’呢,等待命運安排,還沒有看見天道,好像在等待自己與天道相見,這便是初學者立心的開始,有一個困知勉行,勉勵自己去做的意思在。如果要把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的次序倒過來,要初學者就去生知安行,他做不來。”

就像讀者讀到上面這兩段,如果理解了,去做,就是學知利行。如果不理解,但是不因為自己的不理解而懷疑,而盡力照老師說的去做,就是困知勉行。從困知勉行,走向學知利行,最後走向生知安行。就像孔子說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一般人記這句話,把第一句漏了,上來就是三十而立,接着就把三十而立的立,解成立家立業,經濟獨立,事業樹立。其實,這個立,是立志的立。十五歲有志于學,三十歲才把這志向立住了,立穩了。我們問問自己,三十歲的時候,志有定向,立住了嗎?大多數人都沒立住。但經濟獨立,大多數人都立住了。這一理解錯,就把孔子這句話的教益全丢掉了。

孔子從十五歲到三十歲,就是困知勉行。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就像王陽明說的,是“事天”,已然看見天道,并且走向“知天”了。這是學知利行階段。

最後,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歲,終于生知安行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