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連載說了周易的第三卦--屯,今日連載繼續說周易的第四卦--蒙。
周文王的周易并未全按數釋理
伏羲的先天八卦,是全按象、數及理的,無論從代數的順序上,幾何分布上,甲骨文的意象方式上,這導緻中國古代數理文化的基本成型。
至文王八卦,對卦辭、卦序進行了修改,從數理文化角度而言,目的之一在于兼容洛書,但其同時,更為了表達自己的人文意圖。
我們需要基于當時的曆史環境來看待文王對八卦、64卦的演繹、修改。第一、他當時的處境,有些話并不能直接說;第二、要以卦爻的數理文化為基礎。第三、有目的的基于人文表達的調整卦爻順序。
這也導緻了周易的低調、含蓄、壓抑的文風。以及為表達目的,而産生的不全是基于數的數理内容。同時,一些人文策略是基于當時環境的自保而産生的人文方法。
周易前三卦是乾、坤、屯,這從總的數序而言,并不是遵守卦爻象的數序的。
《周易》與《易經》的不同
周易是文王寫的部分,後有周公補充,再有孔子修善及西漢修補,這才是現行《易經》的主要的原始模樣。也就是《易經》與《周易》并不完全一樣,是基于環境、文化的變化有發展的。
當然,這種發展,不僅僅包括其人文哲學意義方面的發展,也包括後世另外一個分支,迷信的發展。
迷信發展的數理文化基礎重點落在數上,試圖用數全部對應解讀《周易》,試圖牽強附會或者掩蓋掉《周易》部分内容并不完全遵照數理順利的卦辭解讀。這種基于簡單數學邏輯、定義的牽強的附會,導緻中國古代,在易經這條文化發展之路的分支上,數學被徹底藐視。而數學做為數術,堅強地以另外一個文化分支的方式發展。
這樣的文化發展曆程和方式,導緻中國古代人文方面超前發展的同時,也導緻直至清朝初年,數學方面開始出現落後的局面。
從《周髀算經》看中國古代的數學,當時是與世界同步的,且略有超前。由于數學方面現代的西化,這是簡潔化的文化需求,因此,我們現在的基礎數學更多的是接觸古希臘、古羅馬的數學表達方式,但這并不意味着當時中國數學的落後,僅僅是表達方式上,當時不是現代這種西化表達方式而已,僅在數學發展水平上,當時還是旗鼓相當的。
在西方,數學在古希臘、古羅馬之後,有一千多年幾乎停滞發展,直到近代的笛卡爾、歐拉、牛頓才重啟數學發展之路,至上世紀初,西方出現數學、基于數學的物理的理論界的繁榮發展。也就是數學的落後,從牛頓時期開始。而數學的知識體量畢竟還是有限的,近幾十年,中國以驚人的發展速度,一部分人的數學趕了上來。
至于四維之後的數學,中國普通人接觸的少,不是普及教育的内容。西方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因此,基于四維以上的數學,導緻了現代西方數理文化的發展混亂,這股風也吹到中國來,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生文化的撞擊。
古書給我們的更多是啟發,而非現實意義
筆者隻看卦爻之象及卦辭,不看其他内容,僅僅是試探恢複文王的表達。由于後世出現獨尊儒術,做為群經之首的《易經》,後世修改,動《周易》卦辭的可能性會小一些,隻能在象、解讀等方面動些人文的手腳。
這不像《老子》面對的修改問題,有些是動了筋骨的,已難窺原貌。
曆史是發展的,環境是變化的,人文、自然科學也是在發展的。2000年前的一本古書,對于現代而言的文化意義,更多是一種思維上的啟發,一種傳統的慣性。
《周易》第四卦 蒙
蒙 山水蒙 艮上坎下
蒙: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渎,渎則不告。利貞。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娶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六四:困蒙,吝。
六五:童蒙,吉。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蒙卦,艮上坎下,或者說山上水下。因此說山水蒙。艮、坎這是後世對伏羲八卦的補充命名,(甲骨文、金文中無這兩個字),而山水是伏羲八卦的原意象。
山水蒙卦
意象方面,美好理解,這是一幅山水畫,山腳下流淌着一彎清水;如果理解為泰山壓頂、水不堪重負,就負面了。因此意象這東西的理解,很主觀,很情緒化,并不唯一。
我們還是看周文王的解讀。
周文王的教化之道
昨天連載的屯卦,整個意象基本是限制在大格局的元亨利貞的元裡面,也就是初始的自我謀求發展需要注意的,以避免小嫩芽夭折。
第四卦是蒙卦,特意注解了一個亨,也就是進入發展的階段。而發展的階段,最重要的是:周文王把教化排在第一位。
古代的教育,人文為主,因此通常理解為教化。現代的教育以理工專業性為主,人文次之,稱為教育。對應英文的education。
蒙: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渎,渎則不告。利貞。
蒙的甲骨文
古人為了馴養剛捕獲的鳥獸,特地将它們的眼睛罩住,避免它們因看到到陌生環境而掙紮或逃脫,幫助它們安靜下來,以利馴養。
蒙字之象,就是用套子蒙住鳥或野豬的眼睛,以利馴化。進而這個字引申為沒見過世面,不懂道理等。
甲骨文這一個字,說的是一個從不懂到懂的過程,已有教化之意。這一卦的名字,被命名為蒙,那麼談教化的内容,很正常。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不是我求孩子們學習,而是孩子們主動的求知來問我。這種教化思想與填鴨式教育不同。
初噬告,再三渎,渎則不告。
起初問會仔細的告訴他們,如果再三的問,不能舉一反三,亵渎學問,那麼就不說了。通過這樣的方式逼着孩子們自己舉一反三,擴展視野。
利貞。
如此,利、貞。蒙是亨的過程,結果是為了發展到利、貞這兩個階段。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蒙的甲骨文之意上文解釋,發蒙,開始這個教化過程。
斷句: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開始教育,這是這個過程中利的階段。(元亨利貞這四個階段貫穿全文。後世,将利簡化解釋為利于,吉利之意,以緻成為迷信。)
這就像犯人脫去枷鎖,忽然輕松了。文王用此比喻教育之後,豁然開朗,才懂得以往是蒙昧無知的。
這才剛剛對主動求知有個認識。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包蒙就是開始教育了,這是好事。娶個媳婦,教育孩子持家。
克的甲骨文
克的甲骨文原意是剋,用刀割肉的刑罰或者祭祀用克。金文中将這個本意舍去,另外造了剋字表達這個意思。這個剋的衍生意,被後世迷信以及五行數理沿用。在金文中克的意思按《說文解字》,在屋檐下的克木之人,以引申表達可雕、可造的意思。
雖改了一個字的字義,卻表達了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趨向,仁道。後來孔子廢人殉,依然是基于這樣一個原始的初衷。
因此,這裡的子克家,按金文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教育孩子光大門楣的意思。
但周文王當時還在獄中,此時的克還是剋意。此處,疑為後世有意修改。或者基于對文王的尊重,以及對行文的誤解,不改原文,改變了克的字義。
如果當時文王是利用獄中生活的感悟,表達的是子剋家,也依然是人世間的道理。敗家的子孫多了,基于這樣一種牢騷也是可能。那麼這句話就是說,教育的重要性,不僅教育孩子,孩子的家長也要教育孩子,這樣才吉,否則子剋家。
六三:勿用娶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卦辭中多有婚嫁,這實際是在形容人生類似的大事、好事。當然,可以直譯為婚嫁,但是做為數理文化的表達,這也是意象表達方式而已。就像上文的克字,僅僅是基于周文王獄中的生活的一種意象性的表述。
後世,将其固化表達為婚嫁,也就成為迷信用途。
斷句:勿用。娶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蒙卦在整體上是亨的階段,卦辭第一句就明确了。而教育剛剛開始從有認識到開始學習,進入現在這個第三階段。也就是尚在學習期間。這個時候,依然是勿用。
後面這又是意象的比喻。
這個階段,就像娶了一個見錢眼開就失去自我的女人一樣,長久不了。
攸的甲骨文
攸的甲骨文是拄杖的意思,後衍生為拄着拐杖過河的意思。無攸利,就是沒有長遠的利,利這個階段走不長遠的意思。
同時,這也與九二爻的納婦吉對應。
修改斷句的原因在于:勿用娶女如果連續使用,除了算卦搞搞迷信的能用上以外,無法解釋上文數理文化的推衍結果。
六四:困蒙,吝。
吝,描述的程度,比兇的程度要差一些。
進入第四爻了,這本是學習繼續進步的階段,卻困在裡面。
這實際是指這樣一種學習階段:現在我們經常說,學的越多,反倒發現自己不知道的東西越多了。這就是困蒙的狀态。這是學習進步了,但是,卻由于學習的進步,修養的提高,發現自己無知的領域變大了。這實際是認識提高的一個過程。
隻有突破這個狀态,就是進一步的認識進步。不能總學啊,學以緻用,學的目的要明确。
六五:童蒙,吉。
童,實際就是不忘初心的意思。
孔子的溫故而知新,謙虛謹慎的學習态度,就是童蒙。
換成現代話,就是活到老,學到老。保持這種童蒙的狀态,原始的求知的狀态。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别忘了乾卦的上九,亢龍有悔。這也是一種意象,到上九,總會出現一些轉折的意思。
學習了還要打,這打的是什麼?
蒙這個學習階段是亨,目的在于為了利、貞。
寇甲骨文中未發現,金文的本意是進入民宅動用武力掠奪,這裡重點是動武力了。讀書人的事情,擊這是表述武力,應該使用寇。
斷句:擊,蒙不利,為寇。(蒙)利,禦寇。
如果學習的結果并沒有發展到利這個階段,這是要責罰的,為寇。說明讀錯書了,或者讀了不好的書,或者沒學好。
(蒙)利,禦寇。
禦,甲骨文的本意是用缰繩控制不羁的馬,這裡就是控制擊、寇的程度和方法,責罰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控制責罰的程度,目的在于馴服不羁的馬,如果蒙利了,就要控制責罰的方式方法。
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即便到了蒙這個亨的利這個階段了,也應有一個寇的意識。也許你已學到高峰,已經無人可以責罰你了,但是要有一種敬畏之心,寇之意。後世講這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敬畏之心。
後世簡單粗暴的用打來代替寇,不講求方式方法,這非文王初衷。
孟子的感悟是:“盡信書,不如無書。”
後世也擴展讨論了讀死書、死讀書等問題。當然,原題的讨論出自這裡。
後來唐朝韓愈的《師說》很多思想的本源,實際來自于這裡。進一步闡發了。
關于斷句的修改
文中多有改變後世斷句之處,這會大大改變原文翻譯的意思。當然,這僅僅是出于數理文化角度解讀的試探性解讀。如果你認為原斷句翻譯可行,随意。
原有的白話解讀,個别會出現後世的增補、修改人文意圖,翻譯的已非原文本意,說的可能已非文王本意。這一點,對于研究傳統文化,還需留神。包括筆者的翻譯解讀,也需留神這一點。盡管筆者在試圖接近原意。
待續。。。。。。
明天說需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