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焦慮回顧
前面我給大家分享過方老師沙龍的問題解決系列之焦慮,焦慮與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恐懼”是一組姐妹花,之前方老師說到焦慮的症狀主要會有失眠,手抖,興奮停不下來。頭痛,背痛,偶爾有驚恐發作。焦慮的實質其實是大腦的偷懶行為,假裝在很努力想與目标有關的事,實則用來内耗自己的能量。一般來說,目标過大會導緻大腦的偷懶行為。
這個時代焦慮的人越來越多,我們明顯會感覺到,近十年,五年,我們自己的心态也發生了變化。整個社會變得越來越浮躁。失眠的情況越來越多。為什麼?
工作壓力?考試壓力?買房壓力?可是這些壓力并不是我們最近才有的,是曆代以來人都面臨的普遍壓力。為什麼在最近十年變得越來越浮躁?
------腳尖效應
------主流價值觀
于是少數非主流為了回避這樣的壓力,選擇了非主流的活法。走非主流路線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所以,我個人認為社會需要多元化的社會文化價值觀。
02
—
恐懼
有時候我們很難區分到底是恐懼還是焦慮。在英語裡恐怕這個詞和擔憂這個詞是一樣的。
如何區别呢?
時間的區别
焦慮是指向沒有發生的未來,恐懼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時間都害怕。比如,怕蛇,怕毛毛蟲,怕鬼,怕權威人士。這些害怕的,不僅僅是未來害怕,基本上所有時間都會害怕。
有無明确事物的區别
恐懼有明确的事物,焦慮通常沒有。比如焦慮考試考不過,焦慮明天任務完不成,焦慮以後的婚姻不會好。甚至有時候連自己在焦慮什麼都不知道。隻是感覺心裡不踏實。
以上方老師所有講過的焦慮,恐懼,都不是指焦慮症,恐懼症。說的隻是一種狀态,要達到神經症的标準,要有一定的時間,要區分是否屬于變形,是否泛化等标準。
恐懼的狀态有很多種,我們常聽說的有廣場恐怖症,上台恐怖症,密閉空間恐怖症,密集恐怖症,社交恐怖症,恐高症等。
經常上台講課的人,是否會有上台恐懼?
恐懼的事物,當我們多次面對的時候,就會減輕甚至會完全消除恐懼。但是往往“面對”很難,因為在我們的意識裡也一定有一棵治療樹。回憶前面我給大家分享的治療樹,症狀---情緒---故事---自動化思維。如果能去面對的話,就可以直接成功,就不用啟動治療樹策略,就可以脫敏。如果不能面對,我們才啟動治療樹。
所以步驟是:症狀---允許症狀----面對症狀。
其實社交恐懼,上台恐懼之類的恐懼,都與自尊有關。自尊的含義是指自信,自愛!一個人是否自尊心越強,就越容易害怕呢?
答案是相反的,自尊水平越高的人,表現出來更願意接受挑戰。自尊水平越低的人,更容易受他人的影響。也就是會更在乎面子。
所以,戰勝恐懼的核心也是确立穩定自尊。自尊分為四個維度,穩定高自尊,不穩定高自尊,穩定低自尊,不穩定低自尊。并沒有好壞之分,各種性格特征都有好處,但是現在穩定高自尊的人确實獲得了更多的社會資源。
其實所有的恐懼都是怕死。
無論哪種恐懼,順着恐懼的線路追溯,都會追溯到怕死。比如,密閉空間恐懼,因為空間小,讓人有呼吸困難的感覺,呼吸困難會聯想到死亡。比如上台恐懼,會擔心自己出醜,出醜了别人會嘲笑我,别人嘲笑我會不喜歡我,不喜歡我就沒有人會幫助我,沒有人幫助我就會孤立,孤立就會聯想到死亡。因為,人本能是群居動物。
怕死不是什麼壞事情,正好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催化劑。人類從有意識開始就知道自己未來終将會死,于是終其一生都在做讓自己戰勝死亡的努力,這些努力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在動物世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終将會死,所以,動物世界沒有形成文明。少數高智商的動物有簡單的群體習俗。
那支持我們活下去的是什麼?
我想大概是社會文化價值觀和自尊吧。片面的說,就是信仰和自信。
關注我@心理咨詢師修心帶你了解更多心理學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