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57歲的唐玄宗李隆基更換了用了29年的年号“開元”,改元“天寶”。
在這之前,經過30年的勵精圖治,唐玄宗創造了中國曆史上最輝煌的開元盛世。那是一個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黃金時代。
那一年,42歲的李白躊躇滿志地走進了唐玄宗的生活。一個千古帝王,一個天才詩人,再加一個絕世佳人,他們之間上演的浪漫佳話,為大唐盛世做了最好的注腳。
然而,皇家的金鳥籠終究圈不住奔放的天才。3年之後,李白請辭還山,離開長安,結束了自己第一次的政治征途。
李白沒有在玄宗身邊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選擇離開。而玄宗則從改元“天寶”之後開始變得膨脹,開始選擇享受人生。
月圓則虧,水滿則溢。盛世繁華的背後,危機也在醞釀。
安史之亂打破了唐玄宗溫柔鄉裡的甜夢,也給大唐國運來了緻命的一擊。
西逃入蜀的過程中,唐玄宗在馬嵬驿失去了摯愛楊貴妃。756年,當了18年膽戰心驚太子的李亨在甯夏靈武即位,是為肅宗,唐玄宗不明就裡地變成了太上皇。
他沒想到,自己當年做太子時用過的招數,竟然被自己的兒子用在了自己身上。從此,他又失去了屬于他的大唐江山。
757年十月,唐肅宗借助回纥兵的幫助,收複了長安。十二月五日,經過一個多月的跋涉,72歲的太上皇唐玄宗顫巍巍地回到長安,住進了久違的興慶宮,沒多久便被軟禁在了太極宮内。
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以政治犯的罪名,被捕入獄浔陽,狼狽地結束了自己的第二次政治征途。他應該記得,15年前,唐玄宗給了他自由,也給了他金錢。當時他走得有多潇灑,如今他就有多狼狽。
15年,像一場夢一樣,李白和唐玄宗一起迷失在了夢裡。
好在身在江湖,在朋友的幫助下,李白最終擺脫了牢獄之苦,但唐肅宗依然沒有忘記他,一紙流放夜郎(今貴州遵義一帶)的判書最終還是來到了他身邊。
02
杜甫像
從浔陽到夜郎,對于58歲高齡的李白來說,何止千裡之遙?那注定是一場沉重的放逐。
此時,在遙遠的秦州(今甘肅天水),杜甫聽聞李白的遭遇,無法釋懷,連續三天都夢到他。
從山東分别後,一轉眼十多年過去了,杜甫再也沒有見過李白,而如今連續三天的夢中相見,讓他覺得李白兇多吉少。悲痛中,他寫下了著名的《夢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别已吞聲,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顔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其二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杜甫是真的以為李白已經死了的,所以,這兩首詩像極了挽歌。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但李白并沒有被江湖的風波吞沒,他頑強地活了下來。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唐肅宗要立太子,正逢全國大旱,天下大赦,李白也在被赦之列。此時的李白,正行至巫山三峽附近。
得到遇赦的消息,59歲的他像個犯錯後被原諒的孩子一樣,立即變得樂觀起來。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他迫不及待地要返回江南,一大早,他就從白帝城(今重慶奉節)出發了。從白帝城到江陵(今湖北荊州),千裡之遙,萬山阻隔,然而,在歡愉的心情之下,一日足矣。
《李白行吟圖》(宋)梁楷 繪
03
從江陵到江夏,從江夏到洞庭,從洞庭到浔陽、宣城、金陵,生命最後的幾年,李白浪迹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蘇等地,生活之艱難,隻能靠人接濟而生。
流放夜郎對李白打擊很大,他沒想到自己當初一腔為國的熱忱,竟然會被政治鬥争的冷水潑得體無完膚,自己也險遭殺身之禍。
他似乎看透了一切,按理說,他也該歇歇了,然而他沒有。
安史之亂爆發後,十幾年的漫遊,李白看遍了底層人民的流離失所,他早已不是那個隻注重表達自己的詩人,他的一隻腳已經踏進了百姓的隊伍中,他同情他們,他想盡自己的一點力量拯救他們,拯救搖搖欲墜的大唐,在救人中完成救己。
但最終,他還是感覺到自己已經老了,時日不多了,可是為國為民前進的步伐依然沒有停止。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史朝義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史思明,率領軍隊向南進攻。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出鎮臨淮,迎戰史朝義。
李白得知這個消息後很振奮,提劍請纓,欲從軍讨賊,然而,身體舊疾複發,他不得不留居金陵,未能如願。
在金陵,他寫下了那首38個字長标題的《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别金陵崔侍禦十九韻》一詩。
“天奪壯士心,長籲别吳京”,在憤怒和失望中,他離開了金陵,此後,他在安徽的宣城和曆陽之間孤獨的流浪,最終走投無路,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04
一年後,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四月初五,在太極宮被軟禁一年零十個月之後,78歲的唐玄宗李隆基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一個多月之後,他的兒子,52歲的唐肅宗李亨也追随玄宗而去,屬于他們父子的時代最終畫上了句号。
李白一輩子生活在玄宗和肅宗的統治之下。因為玄宗,他走到了人生的巅峰,見識了盛世的繁華,那是他離自己的理想最近的時刻。因為肅宗,他跌進了人生的低谷,嘗盡了放逐的苦辛,那是他人生中最低迷暗淡的時刻。
不知道李白得知他們去世的消息時,作何感想。
這一年十一月,李白病逝于當塗。
他并沒有像傳說中的那樣,醉酒入水捉月而死,有的隻是在生命的盡頭寫下的一首絕筆詩——《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
遊扶桑兮挂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
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20歲的時候,狂傲的李白拜見渝州刺史李邕,因年少輕狂,不拘禮節,高談闊論,惹得李邕很不高興。臨别之際,李白很不客氣地寫了一首《上李邕》作為回敬。
大鵬一日同風起,
扶搖直上九萬裡。
假令風歇時下來,
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恒殊調,
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
丈夫未可輕年少。
當時的李白覺得自己就是那隻“扶搖直上九萬裡”,擺脫了一切羁絆,任意翺翔天際的大鵬鳥,即使風停下來,他依然能夠“簸卻滄溟水”,那份自負和不羁,充滿了青春的荷爾蒙。
42年之後,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那隻大鵬鳥在經曆了世間各種悲歡離合之後,再次飛了回來。
它依然能夠揮動翅膀震動天地八荒,即使飛到“中天”遭到摧折,依然還能夠用自己的“餘風”激蕩千秋萬世,并倔強地挂在太陽升起之地的扶桑樹上,讓後人傳頌它的事迹。
我們發現,李白還是那個傲視一切的李白,隻不過,這次他感覺到,世間再也沒有能為顔回、子路痛哭的孔子一樣,為自己的摧折而哭泣了!
這一年,東都洛陽從叛軍手裡收回,安史之亂也走向了終結。李家的大唐江山保住了,隻不過,從此它便一蹶不振,盛世難再。
位于安徽當塗的唐明賢李太白之墓
05
李白死後,被葬在了當塗縣的龍山東麓,往西六裡便是青山。
當年,謝朓在宣城任太守時,曾在青山之南築造房屋及池塘,在此幽居,怡情悅性,後來又被稱為謝家山。如今,李白終于來陪伴他了。
李陽冰受李白之托,把他的作品進行編輯結集,編成《草堂集》十卷,并寫了序。
在這篇名為《草堂集序》的序言中,他對李白推崇備至,稱李白為“自三代以來,《風》《騷》之後,馳驅屈、宋,鞭撻揚、馬,千載獨步,唯公一人”。李白當時的名氣,可見一斑。
隻可惜,到處流浪的李白,詩稿遺失很多,即使是“當時著述”,也“十喪其九”,李陽冰最終拿到手的,大多也都是從其他人手裡收集而來。
李白有個大粉絲,名叫魏萬,号王屋山人,後改名為魏颢。
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魏萬走上尋訪李白之路。得知李白曾在梁園落腳,他便一路追尋過去,到達目的後才知道李白早已經離開。就這樣,他經梁園,到東魯,又沿着李白漫遊的蹤迹輾轉江東、吳越,數千裡的追尋,竟然都沒有追上。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年的五月,魏萬終于在廣陵(今揚州)與李白相見。相似的志趣,讓二人一見如故,變成了忘年之交。
李白很喜歡這個小兄弟,他邀請他同遊金陵,大碗喝酒,大聲歌唱。分手的時候,李白慷慨地贈了一首長達720個字的五言古詩《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并序》給他,并充滿信任地将自己平生所寫的詩文托付給他編集。
安史之亂後,李白所托詩文不幸遺失,魏萬努力搜索到一些殘稿,“沉吟累年”之後,不負重托地編成了《李翰林集》。
很可惜,1000多年過去,這部《李翰林集》和李陽冰所編的《草堂集》十卷都沒能流傳下來。但幸運的是,這兩個集子的序言都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在《李翰林集序》中,魏萬曾說到李白的家庭狀況,使得我們掌握了關于李白家庭的第一手資料。
06
“白始娶于許,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劉,劉訣。次合于魯一婦,生子曰頗黎。終娶于宗。”魏萬是李白的忘年交,他的話可信度很高。
按照他的說法,李白有過四次婚姻經曆。第一次,他娶的是高宗時宰相許圉師的孫女,婚後育有一女一子。在李白後來的詩歌中,我們得知這個女兒名叫平陽,嫁人後便死去了,兒子叫明月奴,也就是李白經常在詩裡提到的伯禽。
中間兩次婚姻經曆,在李白相關資料中記載不多,恐怕不是明媒正娶。最後一次婚姻,李白取了武後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這個媳婦陪伴着李白走過安史之亂的颠沛流離,也陪李白走完了最後的歲月。
李白一生有四個孩子,長女平陽早早地就去世,其餘兩個兒子,記載很少,一個叫頗黎,一個叫天然,都不知所蹤。
唯有伯禽,在李白去世55年後,才又出現他的消息。
07
唐憲宗元和年間,宣歙池州觀察使範傳正因為崇拜李白,便按照地圖在當塗找到了李白的墳墓。為了對其進行保護,他一方面将墳墓周邊打掃幹淨,并禁止人家随便樵采;一方面竭盡全力尋找李白的後人。
找了3年,終于找到了李白的兩個孫女。此時,她們都已經嫁為人婦,一個嫁給了陳雲,一個嫁給了劉勸,都是最普通的農民。
範傳正接見了她們。交談之中,他發現她們外表樸實無華,衣着也很村俗,但言談舉止之間尚有祖父之遺風。
範傳正問她們的近況,她們回答:“父伯禽,以貞元八年不祿而卒。有兄一人,出遊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無官,父殁為民,有兄不相保,為天下之窮人。無桑以自蠶,非不知機杼;無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穑。況婦人不任,布裙粝食,何所仰給?俪于農夫,救死而已。”
原來,她們正是伯禽的女兒,李白的孫女。她們的父親伯禽,活着的時候沒有功名,悄無聲息地死于貞元八年。她們還有個兄長,但在外出遊12年,至今杳無音訊。此時,距離李白去世已經整整過去了30年。
李白這兩個孫女嫁給農夫之後,過着貧窮的日子。聽說範傳正在尋找她們,因害怕辱沒祖上名聲,一直隐姓埋名,未敢露面。後來迫于鄉闾間的壓力,最終不得不“忍恥來告”。說完這些,她們便忍不住地哭了起來。
她們知道先祖李白是喜歡青山的,當初殡于龍山東麓,隻是因為地近而已,并非先祖本意,而且年久失修,三尺高的墳頭早已坍塌,自己又沒有能力進行修繕。他們請求範傳正幫忙,把李白改葬于青山之側。
範傳正聽了之後,内心一陣酸楚,立即答應了她們的請求。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正月二十三日,範傳正會同當塗縣令諸葛縱,将李白墓由龍山東麓遷葬在了青山南側,并親自撰寫了《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碑文,立碑石于墓前。
從此,李白永久地倚靠在了謝公山的臂彎之中。千載之下,如若有知,他一定感到特别欣慰吧。
把這些事情辦完之後,範傳正覺得大詩人的孫女如今嫁給了農夫,不免有點辱沒祖風,便建議并幫助她們改嫁給士族,但她們卻婉言回絕了。
她們說:“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在孤窮既失身于下俚,仗威力乃求援于他門。生縱偷安,死何面目見大父于地下?欲敗其類,所不忍聞。”
命運如此,何來強求?範傳正沒有勉強她們,但最後還是盡自己所能免除了她們的賦稅和徭役,以表示對詩仙李白的敬意。
如今,李白成了婦孺皆知的國民詩人,位于當塗的李白墓也變成了大家憑吊詩仙的好去處。在這裡,山叫謝公山,墓是李白墓,青山常青,美酒常有,時過千載,李白應該也會滿意吧!
李白墓前遊客送的酒
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如果喜歡請多關注,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