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名著《三國演義》的宣染,東吳大都督周瑜成為三國死的最窩囊的名士。而周瑜被諸葛亮三氣而死深入人心,特别是周瑜臨死時那句“既生瑜何生亮”凄涼的令人唏噓。然而,《三國演義》畢竟是演義,其三分真實,七分虛構,故事很多都是虛構。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成了智慧的化身,被塑造成“多智而近妖”的神人。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舌戰群儒”、“火攻計”、“借東風”等等,其風頭直蓋赤壁之戰的最大功臣周瑜。而赤壁戰敗後,諸周兩人直接Pk中,諸葛亮料事如神,處處料敵于先,結果完爆周瑜,三氣周瑜使其最終慘死。
那周瑜要比諸葛亮年長6歲,他真的是一個嫉賢妒能、心胸狹窄的"庸才"嗎?答案太出人意料,事實上周瑜有三大特點.
一是名副其實的"官二代"。他出生名門之後,他的父親周異曾擔任洛陽令,而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二是名副其實的大才子。"官二代"出身的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系統的教育,身懷絕世之才,胸藏不世之謀。
三是名副其實的"大都督"。周瑜不但多才多藝,足智多謀,而且身材高大,英俊潇灑,他長得亭亭玉立、玉樹臨風,有蘇轼的名詞《念奴嬌·赤壁懷古》為證:“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四是名副其實的"大儒士"。他是一個膽識過人、謀略過人、雅量過人、氣度過人、心胸過人之人。有陳壽的《三國志》對周瑜的全面正能量的評價為證。就連一向出言謹慎的枭雄劉備也對周瑜不苛贊謬之言:“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劉備之所以給出這麼高的評價,是有原因的,其實劉備在“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之前,出道早的周瑜就已經為孫權提了二分天下,伺機雄霸中原的戰略構想。周瑜具體主張分三步走,第一步:占據江東,以長江天塹為天然屏障,扼險自守,稱霸江東,以達到二分天下的目的;第二步:伺機圖謀荊州,突襲益州,以達占據荊州之咽喉之地和川蜀之廣沃之地的目的。第三步:劍指偏鋒,全力争霸中原,占據中原,以達到一統天下的目的。總之,可以說周瑜的"江東對"是一個深謀遠慮的戰略,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更全面更具體更系統,也更早提出,其謀略之深比諸葛亮有過之而無不及。更有專家們直言不諱地表示,周瑜是諸葛亮無法比拟的,兩人不在一個層次上。赤壁之戰中,周瑜大放異彩,運用連環計,以少勝多,打敗了号稱百萬大軍的曹操。整個過程,諸葛亮隻是配角,功勞甚微。
而且周瑜和諸葛亮各伺其主,非但沒有直接正面的交鋒,而且不存在什麼過節,更不存在什麼"因忌生恨"的恩怨,要知道赤壁之戰後到周瑜病死這兩年時間,諸葛亮的職責就是在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征調賦稅以充軍實,做好後勤工作,兩人各司其主,也各在一方。也就是說諸葛亮"三氣周瑜"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事,是"演義"出來的,是杜㯢出來的。周瑜的驚世駭俗之遺言:“既生瑜,何生亮”,完全是抹黑。
事實上,周瑜不是被氣死的,而是戰死的。據《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甯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戰。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
意思是說,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孫權按照周瑜既定的戰略部署和方案,在赤壁之戰大勝後,派周瑜偷襲荊州攻打益州,但時運不濟,周瑜在進軍途中箭矢而負傷,班師回朝江陵後,年僅36歲的周瑜因傷勢過重而不幸去世。而周瑜病死後,孫權痛哭欲絕:“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可見孫權對雄才大略的周瑜的器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