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凡事要靜;
靜靜地來,靜靜地去,
靜靜努力,靜靜收獲,切記喧嘩。”——亦舒
01 靜以養心
《黃帝内經》認為:“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
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也就是,人的身體健康與否,歸根結底是由“心”決定的。
人到中年,經曆了榮辱成敗,積累了傲慢偏見。那些忘不掉的沮喪,放不下的憂傷,所有的情緒,并不會随着歲月流逝,而是一層又一層堆積在心裡。
而人的疾病,80%都來源于情緒,《黃帝内經》記載:“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各種不受約束的情緒不斷攻擊着人的五髒六腑。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被諸葛亮三氣而吐血身亡;
《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一朝中舉喜極而瘋;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終日憂傷得了肺病而早逝。
情緒是身體的報警信号,百病皆生于氣,萬病皆源于心。
當你的心能夠靜下來,你的氣就能夠順下來,身體上的很多問題都會得以解決。
靜,是一種狀态。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
02 靜能怡情
《道德經》有雲:“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人不定,心不甯。如此,很難擁有歲月靜好。
驚,源于怕失去;定,始于敢失去。人生就是一個得失的過程。
上半場,一個字:拼。開足馬力往前沖,拼工作,拼成績,拼榮譽……成功過、失敗過,到過巅峰,去過低谷,終究隻是大千世界的一縷清風。
下半場,一個字:放。沒能攀上的山,不糾結;沒有得到的人,不糾纏。
靜下來,慢下來。
給社交做減法,将無關的人請出自己的生命;
給欲望做減法,任誰都是“吃不過三餐,睡不過七尺”;
給心靈做減法,“少欲覺心靜,心靜則事簡”。
當你不斷地做減法,餘生中最好的狀态就會悄然而生,淡定從容、寵辱不驚。
世事難料,勿再用“居安思危”來庸人自擾。
當你的心能靜下來,你就能“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餘生,既不趾高氣揚,也不妄自菲薄。
靜,是一種情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03 靜而生慧
《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靜,是一種智慧。一杯渾濁的水,如何能變得清澈?答案是:靜靜地等待。
人心亦是如此。被塵世紛擾的心,看不清,理不順。唯有靜,方能呈現清明,像鏡子般看清自己,看清萬物。正如老子所說:“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
靜,不僅是智慧,更是孕育智慧的土壤。
一個人,靜不下來,什麼道理都是浮的。其實,大多數人,都是這個問題。故《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隻有先靜下來,方能思慮周詳,後能有所收獲。
靜,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
往後餘生,心安身安,學會“靜”,享受“靜”。
悠悠歲月,沉澱靈魂,品一分從容,活一分灑脫,如此,甚好!
作者簡介:霞光滿天,深研教育,熱愛曆史,懂點心理學,喜歡碼文字,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滋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