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中衆多的佛、菩薩、觀音度母、護法神等的形象是依據什麼繪制的呢?
藏民族認為,人類所有的知識分為五類,稱五明。五名又分為大五明、小五明。大五明包括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和内明。工巧明是指工藝學,根據佛陀身、語、意三者不同的工巧技能形成三種不同的類别。身是指佛的具體形象,身之工巧主要是造像,如佛陀畫像,菩薩像及塑、刻、雕、鑄等;語是指佛的教誨,語的工巧包括佛經的釋讀、頌唱、刻制經文等;意的工巧包括對佛的感受、理解、意念、包括造佛塔等。身之工巧是根據佛陀所現的三身又分為三類,即法身、受用身、變化身進行繪制。
唐卡是信徒崇拜的象征物,信徒通過對唐卡佛像的崇拜取得善業功德,因此,隻有将佛、菩薩等的形象按照佛經規定的尺寸、比例準确地繪制出來,才會合乎要求。
這也是繪制唐卡畫最重要的事項,因而也就有了繪制佛、菩薩像的标準:《佛說造像量度經》、《聖像繪塑法知識源泉》、《身、語、意量度注疏花蔓》等大量有關造像比例的論著對造像進行了嚴格規範。為了佛、菩薩的形象塑造完美,還要求按佛經中記載的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作為依據來繪制,這樣,佛、菩薩形象就更加完美無缺。
藏傳佛教是以師徒傳承形式進行傳承,佛像唐卡繪畫也是以師徒傳承的形式延續的。由于藏區地域廣闊,地理位置的差異及周邊文化交流的影響,形成了藏傳繪畫的不同流派。
這些畫派在繪畫風格方面來講,後藏的畫風因地域關系,受印度、尼泊爾文化影響,在造型、布局、施色等方面明顯帶有這種文化的痕迹,如阿裡古格遺址、托林寺,江孜白居寺、紮什倫布寺均可以看到這類壁畫和唐卡。在康巴地區因地理位置特殊,畫風受内地漢式繪畫的影響較大,從設色到山水皴法、雲彩花卉分染法,到山石樹木的造型,線條勾勒等,把漢式工筆畫技法引用揉進唐卡技法中,這類唐卡壁畫在康區的一些寺廟裡面可以看到。除地域影響外,在吐蕃時期藏王松贊幹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入藏後,二位公主帶進藏區的尼泊爾文化和漢族文化藝術,對藏區本土文化也有深遠的影響,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唐卡中,純粹的尼泊爾風格和純粹的漢式畫風都已不存在。因為他們都已融入藏傳唐卡藝術中了。
藏族是全民信教的民族,藏族人為了繪制一幅唐卡供奉,可以傾其所有,因而唐卡繪制材料也十分講究。繪制唐卡的顔料為礦物、植物顔料和純金純銀加工制成。更有甚者,用各類珠寶研磨繪制。
用這些顔料繪制的唐卡經曆幾百上千年後,畫面仍金碧輝煌,燦爛如新。特别是金的應用可以說是唐卡的絕技,金經過磨制加工後使用,除可以用金描出各種豐富的線條、圖案紋樣外,金本身的成色可以分十多種色相,可以用寶石在塗金的畫面上磨出很多種層次。這些技法在其他畫種中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們在瞻仰時看到的唐卡經千年的煙熏火燎,畫面模糊,但用金繪出來的部分仍是閃閃奪目,原因也在于此。
以上就是關于唐卡的繪制依據步驟的相關解答。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給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脫
圖文皆來源于古玩交易網,内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