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經常反酸是生病了嗎

經常反酸是生病了嗎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01 06:51:57

經常反酸是生病了嗎(頻繁反酸也是病)1

忽然感覺一股熱流從試管深處返上來,嗓子眼一片火辣辣,嘴巴裡滿是酸水……在我們身邊,十人裡大緻會有一位受到反酸的困擾。

偶然反酸不會給身體帶來太大的傷害,但胃酸是一種強酸,一旦頻繁就會給我們嬌嫩的消化道帶來災難。

經常反酸是生病了嗎(頻繁反酸也是病)2

正常的人,食管通過蠕動把食物送進胃裡後,胃和食管交界處的下食管括約肌就會收縮,把食物及胃酸都關在了胃裡。但如果胃食管交界處的下食管括約肌松弛,或食管蠕動有問題,胃裡的東西容易反流到食管裡,就會出現反酸。也就是說,反酸、燒心是因為胃食管的結構和功能出了問題。想要擺脫胃反酸 ,你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方法:

No.1 清淡飲食,拒絕高脂餐

為什麼一頓油膩的飯會引起反流的症狀,學術界還莫衷一是,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吃得越油膩,食後反酸的危險越大;如果不僅吃的油,還吃的特别飽,那就更糟糕。哪裡的飯比較油?一定是大小餐館吧,所以,減少在外就餐,不用糕點、餅幹、加工肉食,是放之四海都有益的健康準則,為控制反流,仍強烈推薦!

經常反酸是生病了嗎(頻繁反酸也是病)3

No, 2 避免吃得過飽,做到“幹稀分開”

有研究發現,營養含量一樣的一頓飯,做稀點,容積由500ml增大為800ml,吃了之後更容易引發反酸,推測是因為食物體積大造成胃底擴張,引起下食管括約肌一過性松弛,導緻胃内容物反流。這提示我們,既要避免一餐過飽,且最好将湯湯水水與飯菜分開來用,幹稀分開有助緩解餐後的反流。

No.3 遠離碳酸飲料,夜間不燒心

人們一直對碳酸飲料欲罷不能,這東西被壓入了二氧化碳氣體,飲用時随着二氧化碳氣體釋出帶給人清爽的口感,不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飲用碳酸飲料可能會造成夜間燒心,估計是因為打嗝(嗳氣)時候胃液易随氣體一道反流。

經常反酸是生病了嗎(頻繁反酸也是病)4

No.4 千萬别碰口香糖、潤喉糖、巧克力

口香糖、潤喉糖中添加的薄荷,能生津,也能降低食管括約肌的壓力,加劇反酸;巧克力會松弛食管括約肌,有研究證實,對于有反流病的人來說,巧克力比等量的葡萄糖液更會增加病人食管酸暴露的時間,要知道食管酸暴露才是對食管粘膜真正的威脅。易反酸的朋友,甯可吃顆糖,也别吃巧克力,确實是不安全。

No.5 做到戒煙限酒

煙裡面的煙堿尼古丁等成份,不僅僅會抑制下食管括約肌的收縮能力,還會影響胃和幽門的功能。而高度的酒會影響胃食管的功能、胃酸的分泌,以及食管黏膜的抵抗力。所以煙酒都會加重反酸、燒心。

經常反酸是生病了嗎(頻繁反酸也是病)5

No.6 減減肥,“胃”更健康

胖人苦啊,夜間常是無法安枕,因為他們不僅容易得反流病,也容易得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病。胖到一定程度會引起上呼吸道阻塞,睡眠時呼吸不暢快甚至暫時停止,要靠用力吸氣才能緩解,這卻可造成胸廓負壓降低而腹壓增加,促發反流。所以啊,必須瘦下來。減少食量,增加運動,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胖人睡覺時用上正壓呼吸機輔助呼吸也能緩解夜間反流症狀。

No.7 使用“楔形物墊”,采取左側卧位

既然問題總是發生在躺倒之後,用什麼姿勢睡就顯得非常關鍵了。練一練向左側卧吧,這個姿勢時,胃與食管的交界處位置較高,胃内容物集中在胃底,這種擠壓相當于加強了食管括約肌的力量,胃酸不容易反流,而右側卧非常容易造成食管括約肌一過性松弛,對于胃食管反流病患來說,是比平卧位更不足取的睡眠體位。常被反流折磨到夜不能寐的話,或許要考慮重新鋪一鋪床了。隻是換個高枕是無用的,應把床頭部分用楔形物墊高,方是有效的,有個研究采用的尺寸是高25.4厘米、長63.5厘米,夾角成22°左右,參考一下。

經常反酸是生病了嗎(頻繁反酸也是病)6

No.8 早晚堅持做一做“膈肌生物反饋訓練”

空腹或餐後2小時的時候,做這個練習——用腹式呼吸替代胸式呼吸或混合式呼吸,吸氣時腹肌緊張,腹壁鼓起,呼氣時腹肌放松,這就是膈肌生物反饋訓練方法。每天早晚各練20分鐘,持續進行,既能放松心情,緩解焦慮,又能提高膈腳肌肉的力量,從身心兩方面入手,抑制反流,效果十分确定。

TIPS:及時就醫,别把反酸、燒心不當病

夜間和餐後是反流發生的高峰時段,口腔潰瘍、齲齒、咳嗽、鼻窦炎,以及哮喘或肺病,都與之相關,十分纏人。另外,當食管内壁的保護膜被反流的胃液或十二指腸液損傷,可能造成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炎,甚至最終會進展為食管腺癌。所以,遇到長久反酸,最好及時就醫,一般消化科都專門設有“胃食管反流病”特色門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