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初三至初五呈現一輪彎月,古人稱為眉月;初七初八呈現半個月亮,稱為上弦月;初十到十三呈現四分之三個月亮,稱為盈凸月。月亮的古文字也出現了演變過程,當月亮出來了,也就表示夜晚來臨,于是月也引申出“夕”字。和“夕”構建的字大多具有夜晚的含義。還有表示身體部位的名稱,如腹、肚、腰等諸多漢字的部首,“月”都被稱為“肉月旁”,那麼為什麼表示身體的部分漢字是“月”字旁,而不是“肉”字旁呢?“肉”和“月”毫不相幹,它們怎麼聯系到一起的呢?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演變:
後來隸書都演變為今天的“月”字。在古字中,表示我們肉體的漢字,其實大部分就是這個“肉”字旁,經過數千年的演變越來越像“月”,看一下月字旁的字,極少數和月亮有關系。在近 300 個漢字中,90%以上都表示與肉體有關,還有甚至代表船。我們看個和月亮有關的漢字構成:
有 :古文字是描寫的是一隻懸臂下垂的右手,下部是一塊肉。表示手裡有“肉”就有吃的了,這即是“有”的本意。這隻右手後來發展為“又”字,也用作左右的“右”。
胖 :現在指人體内脂肪多,營養過剩。在古代指祭祀用的半邊牲肉,因為牲畜體積過大需将其分開,後引申身軀廣大,如肥胖。
明 :會意字,在字形上由甲骨文“日”和“月”組成,表示日月交輝而大放光明。後期甲骨文的“明”字将“日”改寫為類似“囧”的窗格子形狀,表示取月之光,應該是月亮照進窗牗形成的光亮。清朝皇帝曾禦題圓眀園,将“明”中的“日”字寫成“目”字,現在我們用手機、電腦都可以拼寫出來。一些書法家也常把“明”字寫作“目”旁,而多這一筆,康熙皇帝也寫過并作解釋,寓意做明君、明察秋毫,多用眼睛觀察,即耳聰目明,信息全面才能決策正确,否則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古代皇帝自創的字還是很多的,比如大家都知道“曌”,就是武則天自創的,明月當空,普照大地。武則天當皇帝,受到一些朝臣的極力反對,都說從來沒有女人當皇帝的先例,說“陰陽不合,乾坤颠倒”,更有甚者罵作“母雞啼鳴,家敗人亡”,因而阻力很大。武則天造“曌”字,除了“日月當空,普照天下”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還有一層表明“陰陽一體”的含義,很符合她女人當皇帝的心境。
肥:就是多肉,與瘦相對,意思就是現在說得長得胖。它 的古文字是 ,右邊是“卩”,同“節”,有關節的意思。“卩”就是一個跪着的人的形象,指奴仆。在這裡表示骨頭關節處長了許多肉。後來隸書将跪坐的奴仆改成了“巴”,也許在那個時期,巴人居住在富庶的巴蜀之地,以至于身材較圓胖的關系吧。
朔: :“屰(nì)”和“月”組合。“屰”古同“逆”字,它的象形字是人倒立的形态 。我們都知道,月亮由缺轉圓,又由圓轉缺,古人将看不見月亮的日子稱為“朔”,本意是每月農曆初一。
期:“其”和“月”組成。“其”的象形字是畚箕的形象。其”字的起源“其”表示用畚箕起土來建工程;“月”就是所需要的月數。古人很早就發現,日出到日落,一日每一天,而月亮從缺到圓,一個輪回需要三十天。“期”的本意為興建工程所需的時間(月數),引申為約定時間、盼望。
還有很多與“月”組合的漢字,總結發現:如果“月”在字的右邊,大多代表月亮(“胡”除外);如果“月”在字的左邊,大多代表肉月(“朦胧”除外);還有的“月”代表船(如“朕”);還有的“月”代表貨币單位的名稱(如“朋”)。落實到字的形體上, 這反映了由月亮衍生出來的各種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