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鬼節嗎這個節日有幾天?中國有三個鬼節,分别是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今天農曆七月十五,恰好是中元節,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中元節是鬼節嗎這個節日有幾天?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中國有三個鬼節,分别是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今天農曆七月十五,恰好是中元節。
從節日功能來說,一年一個“鬼節”加上死者祭日的祭拜,就能滿足需求,為什麼要設定三個節日同為“鬼節”呢?
中元節到底是個什麼節?
先來說說中元節。
一般認為,中元節,又名“盂蘭盆節”、“鬼節”。其實這種認識存在很大的誤解。
鬼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分屬于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說法,三者呈并列關系,而非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
民間俗信的“鬼節”中,整個農曆七月都應當是“鬼節”,閻王于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打開鬼門把鬼放出來到陽間覓食,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最後一天,重關鬼門,群鬼又得返回陰間。
而中元節中的“中元”二字源于道教的三元說,在唐中後期才正式被固定節名。中唐詩人王建(767~830年)《宮詞》寫道:“看着中元齋日到,自盤金線繡真容。”
東漢末年,道教有“三官”之說,在北魏的時候,道士寇謙之杜撰了三元節神話,有一位叫陳子禱的人,與龍王三公主結為夫婦,分别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日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分掌賜福、赦罪、解厄。中元節是地官赦罪之日,道士在這一天誦經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所以,使用“中元節”這個詞彙指代的七月十五,其實是“地宮赦罪日”,而民間俗信中,這一天祭祀的鬼并不專為祖先親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但在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
佛教中的七月,原為一個佛的歡喜月,而非“鬼節”。在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僧人要定居在寺院,安心參悟,不得外出,安居首日(也就是四月十五)是結夏,圓滿結束為解夏。七月十五日,和尚們終于能夠出來了,很多和尚修行圓滿,佛看到這一切,和和尚一樣歡喜,故稱“歡喜月”。
但為何七月的盂蘭盆節成為“鬼節”呢?盂蘭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為“救倒懸”,即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佛經《盂蘭盆經》在西晉時期翻譯傳入中國,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與當時仍然存有的孝道觀念暗合,後被推崇“三教同源說”的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提倡,将其定為一個民俗節日,當時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隻是到了宋代才發生了變化,發展為薦亡度鬼。
這裡有必要說一下目連救母的故事。
目連家裡有錢,但母親很吝啬,特别喜歡小動物,常常趁兒子出去的時候,紅燒或者清蒸小動物,從不修善,後來死了之後,入了地獄。目連為人孝順,出家修行,得了神通,看到他母親在餓鬼之中,就拿着缽盛滿飯給母親吃,誰知道,食物到了他母親手中,就化為灰燼。目連很是心痛,找到佛祖,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我一個人救不了,得需要十方衆僧威神之力,于是目連于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衆之力讓母親吃飽。後來七月十五就成了盂蘭盆會的日子。
目連救母的故事既有佛教教人行善,普渡衆生的意思,也有儒家孝道文化。更關鍵的是,它為後來中元節的發展提供了“餓鬼”這一意象,與民間俗信中閻王放鬼出來覓食一緻。給餓鬼施舍,就有祭祀和燒紙錢的普施,凡間的人做這一切又是為了“赦罪”,防止厄運。因而這三者的各種理念習俗和意義在流轉過程中相互交融。
不知是巧合,還是道教附會佛教的盂蘭盆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都設定在七月十五這一天。以至于後世以為,這兩個是一個節日的兩個名稱。同時也由于其意義和習俗早已難以分清,兩個節日的習俗開始混用,在地方進行自我發育。
例如海口地區還有施孤的習俗就是民間俗信延展,七月十五晚上,街邊阿公阿婆們在自家的房前屋後插滿香燭,焚燒紙錢、元寶、布匹等紙制品,買小芋頭、番石榴、楊桃等青果施舍在房子的四周,給那些在陽間沒了親人的孤魂野鬼。
而河北、福建、江蘇等地則是焚紙。江西吉安中元節焚紙,但禁止孕婦折紙錠。福建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等等。
圖說:南京放花燈也很有名
七月十五的鬼不是清明節的鬼
我們很容易發現,中元節與清明節不同,清明的“鬼”其實就是先人,但中元節的鬼卻有餓鬼和祖先兩種含義。
北師大文學院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劉鐵梁教授提出,中元節中關于“鬼”的分類與祭祀儀禮包含了親屬制度的結構套用。既不是單一的孤魂野鬼們,也不單純是先人。
美國人類學家武雅士的著作《神、鬼和祖先》中談到了中國人的信仰體系,神和祖先在其中是被祭祀和敬仰的,而鬼則是被嫌棄和鄙視的。因而對非祖先和血緣關系的鬼的祭祀,源于一種原始恐懼,是希望鬼不要纏身,不要侵擾凡間生活,這正是民間俗信的“鬼節”中的鬼之本意,當它結合道教和佛教之後,慢慢地,從畏懼惡鬼到敬畏祖先的靈魂,這些古代節日的意義和内涵在不同時期和地區也不斷演化出各種含義。總體的趨勢是,對于先人的祭祀超過了對于孤魂野鬼的祭祀,而這與清明節是明顯不同的。
七月十五的“鬼節”在地域發展中,呈現了不同意義和形式,而清明節在形式和意義上則更加集中。
上海圖書館曆史文獻中心副研究館員高洪興曾對清明和中元節做過對比:
寒衣節不同于這兩個節日,它的意義更為單調,對于先人思念的切入點更小。
寒衣節在農曆十月初一,已經進入寒冬時節,其主要形式就是送寒衣。《詩經·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天逐漸冷了,人們該為逝去的親人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農曆十月初一又稱授衣節。
寒衣在古代意味深刻,孟姜女千裡尋夫,就是為了給丈夫送上寒衣。孟子談到理想社會的時候也有“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句,可見“不饑不寒”乃是衡量古代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标準。
寒衣節是人們對于陰間鬼魂幸福祝願的延續,表達了生者對于死者的思念,而且思念的多是親密的人,而非泛泛的祖先。對先祖的祭祀,清明節已經承擔了全部職能,那麼對于自己親近的、可以寄托自己思念的,往往更加具體,所以關懷更加細微,這種祭祀更加個人化,完全是面向逝者的,不像對于先祖的祭祀經常還包含對于現世的祝願。
為什麼中元節不如清明節流行?
三個“鬼節”中,隻有清明節在2008年被正式确立為法定節假日,其他兩個處在漸漸被人遺忘的境地。
奇怪的是,即使在沒有法定假日加持的情況下,清明節在民間的地位和名氣一直勝于後兩者。大多時候後兩者都沉寂在地域的局部地區,或者年長人的記憶中,而非漢民族統一的民間節日。
以中元節為例,對比其他幾個傳統節日,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
第一,缺乏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談到嫦娥奔月、屈原投江、勤勞善良的古代人民大戰年獸,你不會想不到他們代表的節日,想要從衆多節日中脫穎而出,一個好的故事,就像一個好的招牌,有助于節日的傳播和存續。盂蘭盆節“目連救母”的故事,不算一個壞故事,但由于它沒有納入中國古代神話體系,與宗教聯系又較為密切,所以流傳範圍有限。
第二,與其他節日功能重合。清明節的出現要早于中元節,而且又有遷客騷人“清明時節雨紛紛”這種耳熟能詳的slogan加持,人們很早就知道清明節在祭祀祖先上的作用。這一方面,中元節不僅出現晚,而且功能幾乎完全重合,沒有挖掘出祭祀祖先之外更為鮮明的意義,隻能流于平庸。
第三,缺乏獨特的節日形式和象征物。春節有什麼?餃子;端午有什麼?粽子;元宵節有什麼?元宵;中秋有什麼?月餅。國外的萬聖節之所以能夠抓人眼球,最鮮明的就是南瓜燈,以至于大家看到南瓜燈,就會想到萬聖節。
再想想端午的龍舟,中秋的賞月,春節的放鞭炮和貼春聯,是不是每個都讓人聯想到固定的祭日?節日的形式也是其意義的重要載體,缺乏這些參與感的形式,就難以在人們(尤其是小朋友)心中紮下根來,更遑論之後想要在衆多節日中做到獨樹一幟了。
而且,傳統節日今天遭遇的普遍危機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漸漸讓人失去了身體參與感。傳統節日從“過節”變成了“看節”,身體逐漸被抽離出去,人們不用再去注意那些死闆的形式,不再動用體力勞動做“無用功”,而往往隻用雙眼去看,而這,确實會少很多趣味。
新京報新媒體編輯/李凡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