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漢末三國時期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也是很有人氣的人物,和諸葛亮一樣,兼顧能力與道德,是亂世中的一股清流。二人同樣是王佐之才,同樣是官居要津,卻有不同的結局。諸葛亮雖然積勞成疾并且病死,但并非死于刀斧鸩绫之下,勉強算是善終,荀彧的死卻與他曾經的親密戰友曹操分不開關系,但由于史料的記載的模糊,反而成為一個謎團。那麼荀彧的死因究竟是怎樣的呢?
荀彧與曹操之間的關系 荀彧和曹操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亦敵亦友的關系。為什麼要給這個詞打引号呢?因為這種亦敵亦友并非同時進行,是前期為最親密戰友,後期為最大的政敵。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之前,也就是漢獻帝在長安或者洛陽,關東各軍閥各玩各的的時候,荀彧跟着曹操混,純屬是曹操的部下,也給曹操很大的幫助;而在建安元年曹操控制東漢朝廷之後,荀彧成為侍中、尚書令,曹操成為大将軍、兖州牧,雙方同為漢臣,從單純的上下級變成了同僚。
很多人喜歡将荀彧與曹魏綁定,二者确實有很多親密合作的時候。即便是在建安元年成為同僚以後。比如在官渡之戰中,荀彧就幫助曹操挫敗袁紹南下的攻勢,盡管荀彧處于後方。雖然荀彧幫助曹操擊敗呂布、袁紹等人,但是這并不能代表荀彧忠誠于曹操。因為與袁術勾肩搭背的呂布、一度否定漢獻帝正統性的袁紹都是東漢朝廷的威脅,與呂布、袁紹對抗也是維護東漢朝廷的舉動。
面對曹操的拉攏,比如萬歲亭侯的爵位,荀彧态度猶豫,在曹操的一再堅持下勉強接受;曹操有侵害東漢朝廷的決策,比如恢複古九州制(曹操身為冀州牧,恢複九州制能夠監臨更多土地)、曹操進位魏公(成立魏國,可以名正言順地豐富羽翼),荀彧都表示出反對的态度;而對一些暗中反抗曹操的力量,比如伏皇後、伏完等人,荀彧采取的也是默許的态度。
可以說荀彧是曹操篡奪東漢政權的最大政敵,這種情況早在建安元年,荀彧成為侍中、尚書令的時候就開始,或者是呈現出這種趨勢了。出現這個情況也可以理解。首先作為一個士人,荀彧是有傳統士大夫秉持的忠君愛國的道德标準的;其次曹操以邺城為政治中心,荀彧留在東漢朝廷的都城許縣,與漢獻帝更加親密。所以二者因為不同的政治立場而分道揚镳是很好理解的事情。
荀彧死因之謎 荀彧最終還是因為反對曹操進位魏公而死,不過具體的死因卻比較有争議,因為史料的沖突。首先我們還是來看史料記載。《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記載,曹操在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進攻濡須的時候,表情荀彧在谯縣勞軍,并且以侍中、光祿大夫的身份持節參丞相軍事,跟随曹操一同出兵;然而曹操大軍抵達濡須的時候,荀彧因為疾病留在壽春,然後以憂薨。單純從字面意思出發,就是抑郁而死。
而在裴松之為《荀彧傳》引注的《魏氏春秋》中給出不同的說法:曹操給荀彧一個食盒,荀彧打開發現是一具空食器,于是飲藥自殺。很多人不确定這個空食盒到底指什麼,各種說法都有,比如暗示荀彧無祿可食或者荀彧對曹操已經無用,不過總歸是曹操向荀彧表達不滿。
在古代上位者對下位者表達不滿,一種情況是真的不滿意,進行譴責或者規正而已;另一種情況就是隐誅的手段。我譴責,你自殺,沒有徹底撕開臉皮,大家都體體面面地解決矛盾。這種隐誅的手段在史料中比比皆是,比如被卷入二宮之争的陸遜,被孫權屢次派遣使者譴責,然後就莫名其妙地憤恚緻卒。
對以憂薨和賜空食器隐誅兩種記載,後續的史官也分不清到底如何抉擇,《後漢書·荀彧傳》、《資治通鑒·漢紀五十八》中都延續《魏氏春秋》的隐誅的說法,《後漢紀·孝獻帝紀》則承襲《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記載為次壽春,彧以憂死。認為曹操顧及舊情,與荀彧關系深厚的人當然支持以憂死的說法,堅信荀彧是抑郁而死;認為曹操為進位魏公掃除障礙的人則支持隐誅的說法。那麼荀彧的死因到底是什麼呢?
荀彧大概率被曹操逼死 兩種說法中,小編更傾向于後者,即曹操為篡奪東漢政權而逼死荀彧。首先曹操和荀彧在當時早就沒有深厚感情可言,在伏皇後、伏壽事發之後,曹操已經覺察到荀彧與自己的裂痕,對荀彧的态度也隻是外含容之。抛開粉絲濾鏡,曹操也不是一個念舊情的人物,許攸在官渡之戰中對曹操有大恩,還是曹操昔日好友;婁圭也是曹操好友,起兵跟随曹操多年;毛玠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戰略,這些人都因為一些小事或被誅殺或被罷黜。何況長期阻礙曹操的荀彧?
曹操在進攻濡須之前的一系列舉動也表現出針對荀彧的敵意。荀彧作為東漢尚書令,是處于政治中樞的最中心位置,本應該留在許都。而曹操先表情荀彧出外勞軍,又将荀彧留在軍中作為參軍。要知道在早期荀彧一直是留鎮後方的角色,而非謀士的作用。曹操一反常态,将荀彧調到軍中,很明顯就是将荀彧調離東漢朝廷,成為孤立的狀态。
至于《三國志·魏書·荀彧傳》中以憂薨的記載,也是一種隐諱的說法。史料中不乏以憂死、以憂薨之類的記載,我們可以稍舉一例:《漢書·外戚傳》記載漢武帝的鈎弋婕妤的結局是有過見譴,以憂死,但是實際上鈎弋婕妤是因為漢武帝欲立其子劉弗陵,為防太後幹政而強行殺死鈎弋婕妤。《漢書》為其隐諱,才用以憂死這樣的曲筆。
《三國志·魏書·荀彧傳》中同樣如此。陳壽作為晉臣,需要為禅位于晉的曹魏避諱,《荀彧傳》又是荀彧的個人傳記,陳壽用曲筆記載荀彧之死,又用荀彧阻止曹操進位魏公,以及荀彧死後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的字句表達荀彧的死與曹操有關,加上裴松之引注《魏氏春秋》的内容,又沒有加以反駁和疑問,荀彧的真正死因應該是非常清晰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後漢紀》、《資治通鑒》、《史記》、《漢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