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廿五日,俗稱“填倉節”也叫“天倉節”,是舊曆正月最後的一個節日,也是民間象征來年五谷豐登的節日之一。
地畫倉囤
壽陽在老天倉之日,要在地上畫一個糧食囤,放置五谷,用石頭壓住,象征糧盈食滿。民俗要在院内或場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勻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環套或五環套圓圈,意為糧倉或者糧囤。講究的人家還要在灰窖旁邊撒畫出耙子、掃帚、甚至扇車等圖案。
在中國北方的農村和北京郊區,都盛行過這個填倉節。北京的習俗是正月廿三為“小填倉”,廿五日為“大填倉”。北京有民諺道:“過了年,廿三,填倉米面做燈盞。拿簸帚,掃東牆,撿到昆蟲驗豐年。”又說:“天倉,天倉,大米幹飯雜面湯”,“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這些諺語流傳至今。
今天填倉節在農村老家度過春節,親眼見到并參與過填倉節的活動。每逢正月廿五這天,各個農戶在早晨沒出太陽前,全家就忙碌起來,在農院或場院内用草木灰畫幾個不同的像糧囤樣的圓囤狀。當時人們都先将草木灰放在簸箕裡,一手端着簸箕,一手拿個小木棍邊敲打邊撒灰,逐漸撒出畫成一個個圓囤,并在中間放上糧食,叫糧囤,今年老爸還打了一個錢囤,預示着來年,錢糧滿倉。
天津衛舊俗“填倉節”,“填倉”,意思就是填滿谷倉。
後人為了紀念無名氏倉官,每到這一天,就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據有關史籍記載: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日,作面湯蒸飯食之,平明以細灰散布門庭内外諸處,作囤形,謂之打囤。分置五谷少許于囤中,覆以甄瓦等物,謂之填倉。
在天津,填倉又稱打囤。天津過春節有在門窗上粘貼“吊錢兒”的習俗(即一種用紅紙刻畫的類似窗花樣的東西)。在正月二十五這天清早,各家要把貼在門窗上的吊錢兒揭下來,用它包裹着一些五谷雜糧放在頭一天畫好的小圓圈内,再壓上一塊磚,象征糧倉已經填滿,就這樣保存一個白天的時間,最後把吊錢集中在一起燒掉。也有的将揭下來的吊錢兒直接包好了,并在裡面夾裹一些零錢,然後放置在櫃角、床下等不經常會碰到的地方,存放一年的時間,等到來年填倉,再用新揭下來的吊錢兒替換。
并且,在這一天要吃用新鮮鲫魚熬的湯,配以米飯,取其魚米滿倉,五谷豐登的美好願望。還要蒸一大鍋的饅頭,饅頭内佐以豆沙、山楂等不同的餡料,外形則捏成刺猬、老鼠等可愛的造型,還要用綠豆、紅豆給它們加上一雙小眼睛,蒸好的饅頭生動鮮靈,不亞于一件工藝品。
老爸打的糧食囤 和錢囤,看到那圈⭕了嗎?那就是囤,中間放了糧食和錢。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仿佛真正看到了來年,農民伯伯們豐收的喜悅了。祝願2022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疫情徹底結束,新冠病毒夾着尾巴逃跑。地球上不再有戰争,全世界人民和平相處,共享美麗家園。倉廪實才能知禮節。
老爸打的糧囤
老爸打的錢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